近日,新加坡中央醫院遭遇建院史上最嚴重的院內感染,該院近期病人中22人患上丙型肝炎,其中4人因并發癥和敗血癥死亡。這一事件引發國際醫院界對于丙型肝炎院內感染的探討。
事件背后有個疑問,新加坡這樣醫療體系較為完善的國家,為何會發生如此嚴重的事故?如何避免院內感染這個“醫院幽靈”?來聽聽中國醫院感控部門專家怎么說。
院內感染發生于新加坡前總理李光耀臨終住過的醫院
新加坡中央醫院病人中多達22人患上丙型肝炎,其中4人因并發癥和敗血癥死亡!這些病人的共同點是他們都于今年4-6月期間在新加坡中央醫院腎臟科病房住過,大多數都是要進行腎臟移植的病人。
據新加坡當地媒體報道,22名患者**有8人死亡,其中四名因可能因感染丙型肝炎病毒導致的并發癥和敗血癥死亡,三名在進行了徹底評估后確認并非因丙型肝炎病毒感染而死亡,還有一名患者的死亡原因尚未確認。感染的22人中,年齡最小的24歲,其余均在50至60歲。初步調查顯示,感染的源頭可能來源于靜脈注射劑。
新加坡中央醫院于10月6日的發布會上表示,醫院毫無保留地道歉,將不遺余力檢討程序,并且調查所有可能造成感染的來源。該事件屬中央醫院全責,醫院將不遺余力地檢討一切流程及檢查所有可能的感染來源,防止事故再次發生。新加坡衛計委表示,已針對這起醫療事故成立***評審委員會,負責確定新加坡中央醫院已采取一切可能的措施,調查感染發生的原因以及補救薄弱環節。
新加坡中央醫院是前總理李光耀臨終前住過的醫院,據知情人士透露,該事件初步認為可能“怪罪于胰島素針管”,但這僅僅為猜測,最終的調查結果尚未公布。
為何會發生院內感染丙肝?
丙型肝炎主要經輸血、**、***等傳播。全球HCV的感染率約為3%,約1.8億人感染,每年新發丙型肝炎病例約3.5萬例。丙型肝炎初期臨床表現并不明顯,也并不通過空氣和唾液傳播。
盡管事件調查尚未將原因“蓋棺定論”,但業內卻開始了對此的討論。北京地壇醫院感控處處長盧聯合在接受健康界采訪時用“不可思議”四個字來形容新加坡中央醫院發生的院內感染事件,因為只要按照現代醫院管理辦法進行操作,幾乎不會發生院內感染丙肝的情況。盧聯合分析說,如此大規模的院內感染,只能說明醫院管理出現了失誤和重大的疏漏,其中無外乎三種原因:
首先,腎病患者發生院內感染最大的可能是在透析過程中透析器和醫護人員雙手消毒不徹底。在這方面地壇醫院的做法是將患有丙肝、乙肝、艾滋病等傳染性疾病的腎病患者與其他患者分開進行透析,每名患者有單獨的透析器。此外,醫護人員在為患者進行穿刺之后,要使用手消液嚴格做好手衛生,在這個過程當中,會有護士長以及感控負責人對此進行監督。事實上,為了避免發生交叉感染,在北京,幾乎所有患有丙肝等經血液傳播傳染病的腎病患者都被要求到佑安醫院、地壇醫院以及302醫院這三家傳染病專科進行透析。
其次,重復使用針頭導致感染。不過現代醫院基本上針頭都為一次性耗材,重復使用針頭不太可能。
最后,不排除有人使用一些方法故意將丙肝病毒傳播給患者,但是這種情況發生的概率微乎其微。
如幽靈般的院內感染
院內感染指住院病人在醫院內獲得的感染,是縈繞在醫護人員心中的夢魘,包括在住院期間發生的感染和在醫院內獲得出院后發生的感染。醫院工作人員在醫院內獲得的感染也屬醫院感染。院內感染可以分為內源性感染和外源性感染,免疫功能低下者,或體內有病原體的患者,在一定條件下就會誘發感染。肺部疾病院內感染以肺炎最多,一般占到院內感染3成左右。
業內人士表示,院內感染病菌耐藥性比院外的普通感染耐藥性更高,使用抗生素治療很可能不成功。不僅如此,院內感染的危害性相對普通感染更大,會導致患者疾病持續時間更長,甚至增加了死亡率。
綜合醫院用這些方法預防院內感染
做好醫院感染預防與傳染病防止工作,才是避免發生醫院感染事件的關鍵。對于綜合性醫院來說,院內感染的高危科室是重癥監護室(ICU)、手術室和透析室。北京清華長庚醫院疾控感控辦工作人員林金蘭向健康界分享了這家三級醫院的感控經驗。
首先,建立三級感染管理組織架構。醫院有***的醫院感染管理部門,根據床位數配備專職人員,定期接受專業培訓,并制定感染控制規章制度,對全員培訓、考核,提高感染控制意識。專職人員要反復對建筑布局、作業流程進行督查、整改,以符合感控原則;
第二,嚴格落實手衛生措施,配備有完善的洗手、衛生手消毒設施,定期檢測臨床工作人員手部清潔度,醫護人員嚴密監測住院患者的感染情況,上報醫院感染情況至上級行政單位,以及監測信息化,能及時發現醫院感染聚集性事件;
第三,實施復用醫療器械、物品消毒滅菌的集中**,落實各項消毒或滅菌效果的指標監測;
第四,制定環境清潔標準操作規程,督促保潔落實,定期對環境衛生進行采樣培養,無菌醫療物品的采購、**符合國家要求,確保使用合格產品;
第五,多部門聯動,及時發現多重耐藥菌患者、及時隔離。
近年我國發生的幾起重大院內感染事件
就在不遠的新加坡發生嚴重院內感染之時我們發現,近年來,我國也發生過多起嚴重的醫院感染事件,只有從中汲取教訓,才能做到醫院感染警鐘長鳴。
一、西安交通大學一附屬醫院八例患兒死亡
2008年9月3日起,西安交通大學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新生兒科9名新生兒相繼出現發熱、心律加快等臨床癥狀,其中8名新生兒發生彌漫性血管內凝血相繼死亡,1名新生兒經醫院治療好轉。調查認為:該事件為醫院感染所致。事后撤銷該院院長和主管副院長的職務;免去醫務部、護理部等有關職能部門負責人的職務;免去醫院新生兒科主任、護士長的職務;交大一附院補償每位死亡患兒家屬18萬元。
二、安徽宿州“眼球事件”醫院感染管理之痛
2005年12月11日,安徽省宿州市立醫院眼科的醫生和來自上海的眼科主任醫師徐某等人為10名患者白內障超聲乳化手術,第二天護士發現10名患者的眼睛發生感染!其中9名患者應施行眼球摘除手術,另一名患者施行玻璃體切割手術。
處理結果包括:撤消宿州市立醫院二級甲等醫院的稱號;院長郝朝春被撤銷黨內外一切職務,調離衛生系統;分管副院長邵正明被處以黨內嚴重警告、行政記大過處分;眼科有關責任人被處以警告、記過直至留黨查看處分,并停止執業活動9個月至1年等。
三、非典型性肺炎(SARS)
2003年2月首次發現SARS于廣東后波及香港等地,并迅速蔓延到世界27個國家和地區。截至2003年5月18日12時,全國內地共累計報告非典型肺炎病例4698例,其中醫務人員917例,死亡224例。在SARS防控中17名醫務人員以身殉職。SARS失控與醫院感染密切相關,SARS的最后控制也是得力于良好的醫院感染控制措施!時任衛計委部長免職、北京市長免職,各地**和醫院相關責任人受到不同程度的處分或處理。
最新!醫生的平均年薪由改革前2011年的5.65萬增加到2023年的19....[詳細]
連續工作滿15年或累計工作滿25年且仍在崗的鄉鎮衛生院專業技術人員,在滿足...[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