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總是拼在醫療急救第一線,車禍現場、**現場、跳樓現場……血染衣襟并非小說情節,目睹社會各種光怪陸離、人情冷暖。他們是醫院最忙、最累崗位的急診科醫生。日前廣州一年輕的急診科醫生連續上班24小時后猝死,佛山的急診科醫生工作狀態又如何?南方都市報定向調查了73名急診科醫生,8成受訪者都表示最近一周都有加班,工作強度大、醫患關系緊張、經常加班等原因,導致8成以上急診科醫生都表示如果再選擇一次,堅決不再從事本行。
[特寫]
A
“別人看病先瞄準,我們直接就開槍了”
醫生:佛山市中醫院急診科副主任醫師梁章榮 年齡:40歲左右 工齡:18年
下午四點三十九分,普通上班族快要“解放”的節點。但醫院急診科卻是另一番景象。突然接到樓上病人轉移的指令,年輕的女護士利落地攤開一張綠色的急救毯,將其鋪在急診科重癥病床上,隨后墊上醫用衛生墊,將枕頭放好。五分鐘后,幾個護工簇擁著一位中年男性病患到了床前。隨后,四個護士、兩個護工在兩個醫生的指導下,簡短地討論了一下如何將這位病患換到急診科的床上,一分鐘后他們決定立即行動。
18年在最前線
“一、二、三!”三秒過后,這位男病人穩穩落在了他的新床上。
病床左側綠色的監控儀器上心電圖平穩波動,停在147上。橙色的線起伏代表呼吸頻率正常。這是一位剛剛做完頸椎手術的病人,有急性腦梗塞的病史,出現了心跳驟停的狀況。梁醫生為了找出他心跳驟停的原因,決定給他進行一系列檢查。
這是梁醫生在佛山中醫院當急診科醫生的第18年。自從大學畢業之后,他選擇了急診科這一工作以來,相似的情景每天都在發生。“和別的科室不太一樣的就是,隨機性比較大吧。”梁醫生說。急診科的醫生涉及的業務范圍包括外科創傷、內科搶救、急診室ICU護理、院前急救……每一項都可能是其他科室專精的領域。
溺水、觸電、窒息、內科疾病、中風……這些是急診科醫生需要面對的“家常便飯”,“很多時候病人家屬也不知道他的病史,這就更難辦了。”梁醫生用了一個比喻來表達急診科醫生的日常狀態,“其他科室可能是先瞄準再‘開槍’,我們是完全不知道就得‘開槍’。”
目前,佛山中醫院急診室共配備25名醫生、54名護士,5輛急救車,最多的一次急診室一天出車二十次。
急診科醫生最怕的是堵車
急診科面對的病人常常是疾病突發,許多病人家屬不免情緒激動,急診科醫生常常承受他們的負面情緒。“難聽的話是肯定有了,不過我個人就比較樂觀,干嘛要記住?”梁醫生思索了幾分鐘,實在想不出那些激動的病人家屬曾經說過他什么。相比承受負能量,梁醫生覺得自己從這份工作中感受更多的是惋惜。“一個年輕的媽媽把兩歲的小孩子放在BB車上,可能疏忽了,小車就和別的車子發生碰撞,最后小孩沒了,現場非常慘烈。”說起這樁經歷,梁醫生扼腕嘆息:“很多事情本來不應該發生的。有一年在廣佛高速上,有一車人大概是回鄉拜山,可能司機是疲勞駕駛沒有及時剎車,結果面包車和油罐車相撞,死了11個,那些死者當時都沒有什么外傷。”對于急救科醫生來說,最怕堵車。“有時候堵車、爆胎之類的,就比較著急了。”梁醫生說,遇上這種突**況,大家就只好腦門冒汗地看看能不能修好車,或者轉移病人。
臨近晚上六點,醫院門診即將下班,急診室的人流明顯多了起來。記者查看記錄發現,之前幾天都是出車16次、17次左右。
即將換班的急診辦公室里,護士們圍攏在一起討論著下午的工作,醫生們也絲毫沒有松懈地準備晚上的值班。這時,不知道誰驚呼了一聲,“中日友好醫院的醫生猝死了。”隨后,幾個護士小聲地嘀咕了幾句,“跟你歲數差不多呀。”來和梁醫生換班的醫生,也拿出手機刷起了新聞,嘆了口氣,默默地換上了衣服。
B
最忙時 整晚沒喝過一口水
醫生:佛山市中醫院急診科主治醫生吳智鑫 年齡:32歲 工齡:7年
下午6點鐘,吳智鑫準時換好衣服,出現在了急診科的辦公室里。紫色工作服,外套白大褂,走起路來風一樣。從這個時間開始,他要像往常一樣值班到次日晨8點。這次交班后,他要立刻飛往上海,參加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部的一個學術研討會。中間留給他睡覺的時間可以數得出來的,最多有3個小時。
一口氣看完病人 再補病歷
最近是急診科的淡季,天氣好,發熱、車禍以及心腦血管、中風、摔傷等意外情況不多,運氣好的話,或許還能小瞇一會兒。18點20分左右,急診科里陸續來了病人。吳智鑫接診的第一個病人是從龍江醫院轉院過來的中年男子,上午11點從4米多高處摔下。先是體檢,詢問病人的病史,看片子、看診斷,然后下醫囑,開C T檢驗單。“病人是上午摔下來,在之前醫院雖然有拍X光,但是已經過去好幾個小時了,而且患者的病情出現了變化,要看看現在情況如何。”剛開好CT單,叮囑家屬和護士后,一位騎電動車摔傷的老太太就來了。依舊檢查,詢問病史,開檢查單、藥品……抓緊空當他在電腦上寫起病歷來。“如果病人多的時候,會先給病人治療,然后再補充完善病歷,總不能讓病人等著吧。”
一天最多看過100個病人
急診科不斷有病人進來,但吳智鑫工作步驟始終都有條不紊。他從中山大學碩士畢業后就來到了中醫院急診科,到現在整整七年了。晚上最忙的時間集中在20-23點間。“晚上外傷病人比較多,喜歡吃夜宵喝酒的沖動打架之類。白天工傷病人會比較多。”他說,經歷過最忙的時候是一整晚沒有喝過一口水,中途只上過一次廁所。“最多的一次,全天看過100個病人。”在急診科待的7年時間里,節假日加班已經是家常便飯,最近三年里他只休了一次年假。“也不是不能休,而是一旦你休息了,工作就要加到別的同事那里去,有點不好意思。”他已經連續三年沒有陪家人在家里吃年夜飯了,“陪家人的時間很少,幾乎沒有。”除了要上班外,下班的時間他還要做科研課題、外出參加學術會議,再剩下的時間,就用來補覺。“一旦能夠休息就想好好睡覺。”睡覺也成為他的減壓方式。
印象最深:街坊齊心救老人
吳智鑫經歷過大大小小數千次急救,最難忘的是2012年3月份時出車急救一位老人。那天吳智鑫隨救護車到達事發地點時,老人已經暈倒在鄰居家里。“當時聽周圍人說,老人獨自一人居住,在家里燒水喝,突然間覺得身體不舒服,強撐著拍打了鄰居的門,一開門,他就倒在了鄰居懷里。”吳智鑫說,周圍街坊幫助撥打了120電話,用老人的手機聯系家屬,接應救護車。“我們給他做了心肺復蘇,但是情況還是越來越差,老人反復室顫、無自主呼吸。”急救團隊用上了所有辦法,心肺復蘇、多次A E D電擊、腎上腺素靜推、氣管內插管接便捷式呼吸機、胺碘酮,但半個小時后,老人的心電圖還是顯示為“一條直線”。“按照國際慣例,我們可以放棄搶救。但是當時周圍的街坊都求我們繼續搶救。”吳智鑫回憶道,當時被大家的情緒感染,不忍心讓老人在鄰居家里離世,也更不想給鄰居留下心理陰影。“其實很多街坊也只知道老人的姓,其他的大家都不清楚,但是大家都很熱心。”于是,吳智鑫決定把老人接回醫院繼續搶救。雖然最后,老人仍然沒有搶救過來,吳智鑫卻被眾人的熱情感動了,“急救真的是需要大家的共同努力和參與的。”
工作壓力那么大,又那么忙,你還會選擇做急診科醫生么?吳智鑫給出的答案是肯定的:“希望能用自己的專業知識幫助到更多的患者,并得到認可。”
C
通宵值班 多少次剛躺下就起來
醫生:佛山市婦幼保健院急診科醫生張小芹 年齡:28歲 工齡:3年
夜幕降臨,這是一個尋常的夜晚,市婦幼保健院急診科的年輕醫生張小芹又迎來一個夜班。
張小芹今年28歲,3年前從汕頭大學醫學院碩士研究生畢業,在市婦幼保健院工作后被分配到急診科。小個子、秀氣、戴一副眼鏡,讓初次見面的記者很難把她和急診科的醫生聯系起來。
直擊現場:搶救藥物過敏的孩子
急診科的晚班,一般只有一個值班醫生。7月7日,張小芹的上班時間是這樣的:早上8點到12點上班,18點一直到次日早上8點是夜班,其中18點到21:30是開門診的時間。這樣的夜班每4天就要輪一次,上完夜班后可以休息一天。
從上班開始,病人就沒有斷過,幾乎都是家長帶著孩子來的。這個季節,來看病的孩子多是發燒、呼吸道感染、手足口病等病癥。“現在天氣好了,加上暑假,病人相對比較少了,算是淡季。早二十多天,到隔壁兒科掛夜診的病人有兩三百人,到了晚上十一點多還有一百多人。”急診科的護士劉威告訴記者。即使是“淡季”,張小芹坐診的3個半小時里,也看了20多個病人。高峰期時,一晚上要看三四十個病人。
19:25,一個小男孩被媽媽抱著來到急診室,劇烈咳嗽伴隨著氣喘、眼角發紅。小男孩名叫小安,今年5歲,診斷結果是藥物過敏。小安的情況越來越危急,張小芹馬上安排將他送入搶救室吸氧搶救,通過注射抗過敏藥,小安的情況明顯好轉,一直哭鬧的他也終于安靜下來。“過敏是不是很危險?”一旁陪同的小安媽媽忍不住偷偷抹眼淚。“是挺危險的,孩子的兩肺已經有些腫,嚴重的話可能會休克,要做心肺復蘇。不過現在已經穩定下來了,你安撫下他的情緒,陪著他。”叮囑完,張小芹又返回診室繼續接診。
“有時候也會想逃離”
19:53,外面暫時沒有等候的病人,張小芹站起來,想要去廁所。“醫生,麻煩幫我們看一下!”這時,一名男子帶著孩子沖進來,張小芹重新坐下。“孩子發燒,今天最高燒到41度,拍片說有輕微的肺炎。”孩子的父親董先生說。直到21:30,病人才少了下來,不時有家屬來詢問情況。22:00,走廊再沒有等候的病人,張小芹開始到留觀室查房。
查完房,張小芹可以暫時休息。但一旦病人有什么情況,要隨時起來。這樣的夜班,她一般可以睡3個多小時,最嚴重的一次整晚只睡了1個多小時。“有時候看門診,人太多,說得口干舌燥,感覺氣都用完了,不想說話,精神很差。”張小芹笑著說:“尤其是晚上,剛躺下就起來,躺下又起來,有時會覺得很崩潰,也會想逃離。”
[問卷調查]
超一成連續工作過48小時
本次共有73名急診科醫生參與調查,其中女性有43名,約占6成。8成以上的被調查者表示,每天上班時間超過8小時,約有16.44%的被調查者表示每天上班時間在12小時以上。在問到最近一周是否有加班的問題時,8成的被調查者答案是肯定的,且近2成的被調查者表示加班幾乎是每日必修課。
作為醫生上夜班也幾乎都是不可避免的,調查也顯示9成的急診科醫生每周都要上夜班,約有11%的醫生表示一周要上4次以上夜班。市中醫院急診科主治醫師吳智鑫告訴記者“由于經常要輪班,基本上不知道星期幾,只知道上什么班。”加班也是再正常不過的事,99%的被調查者表示節假日都有加過班,其中七成醫生表示,節假日幾乎沒有休息時間。
98 .63%的醫生表示作為急診科醫生壓力非常大,而醫患關系、工作強度大、經常加班、無法陪伴家人、升職晉升等依次是讓急診科醫生們“壓力山大”的原因。此前,曾有媒體報道,廣州一家醫院的急診科醫生連續上班24小時后猝死,此次的調查發現8成被調查者都有過連續上班24小時的經歷,更有1成的醫生表示最長連續工作時間曾經達到48小時。
97%的醫生加班后會感覺不適
雖然醫生們似乎總有一雙解除百病的手,但他們也并不是鐵打的。97%的被調查者表示加班后都有過渾身乏力、四肢酸軟、頭暈頭痛等身體不適。其中八成受訪者贊成醫院多增加人手來減輕自己的工作量。雖然醫院每年都在***,但依然感覺缺人。市中醫院宣傳科科長潘麗雯稱:“急診科醫生綜合素質要求較高,導致***更加困難。”市衛計局解釋,由于急診科工作的特殊性,急診科醫生不但要求有一定的臨床經驗、還要經過急診的專門培訓。“醫學生畢業后還要進行3年嚴格的規范化培訓,要考取醫生***才可以單獨執業。”
記者從佛山市衛計局了解到,2014年佛山市共有急診科執業(助理)醫師數514人,雖然相比2013年增加69人,但目前急診醫學專業人員依然配備不足,與醫療急救服務量不相適應。“急診科是醫院急癥診療的首診場所,并承擔院前醫療急救,應對突發公共事件醫療救治等工作任務。實行24小時開放,為患者后續接受專科醫療服務提供支持和保障。”
相對于急診科醫生缺乏的現狀,未來也似乎堪憂。調查結果顯示,86%的受訪者明確表示,如果再選擇一次,肯定不會做急診科醫生。僅有2.74%受訪者愿意還會選擇做急診科醫生。
累
8成多人每天上班超8小時,近兩成超12小時;8成人最近一周有加班,99%都有節假日加班經歷。8成人曾連續上班24小時,1成最長連續工作過48小時。
苦
97%的人加班后有過渾身乏力、四肢酸軟、頭暈頭痛等不適,醫患關系、工作強度大、經常加班、無法陪伴家人等讓98.63%的人“壓力山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