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衛計委統計信息中心公布的數據,按可比價格計算,公立醫院門診和住院費用在持續4年每年上漲5%之后,今年上半年門診費用上漲僅0.3%,住院費用下降0.1%。
“控制醫藥費用工作初見成效。”衛計委醫管司副司長周軍13日說,各地根據深化醫改的形勢和要求,認真組織開展公立醫院控費工作,壓住了醫藥費用的漲幅。
落實控費責任
據周軍介紹,衛生行政部門利用行政手段,采用總量控制、指標限定、目標管理的方式,對公立醫院費用總量、單位服務費用均值、費用構成結構等進行監測,并據此落實控費責任。
例如,上海市將控費與對院長的評優評先、對醫院的績效考核掛鉤;在寧夏,對連續兩年醫藥費用超標的醫療機構領導和有關責任人,同級衛生行政部門按照干部管理權限予以調整崗位;福建省制定控費獎勵辦法,根據考核結果安排對醫院的經費補助。
加強醫院內部管理
據介紹,各地普遍把提高醫務人員職業道德和專業操守作為一項重要工作,廣泛開展法律法規培訓,增強依法執業意識。按照衛計委部署,各地結合地方實際,實施臨床路徑管理,開展處方點評,規范醫療行為,控制不必要的診療活動。 各地完善醫療服務信息公示制度,定期向社會公布門診、住院費用信息,主動接受社會監督。通過優化服務流程、開展日間手術、引導患者利用門診服務等方式,各地縮短了平均住院日,降低了醫藥費用。 在實施新財務制度的基礎上,各地加強了成本核算,強化成本控制,提高資源使用效率,減少了浪費。
降低醫療服務要素成本
各地推進和完善集中招標采購制度,嚴肅查處醫藥購銷中的不正之風,降低藥品和醫療器械的采購成本和價格。例如,寧夏規定,對擅自購置乙類以上大型醫療設備的醫療機構追究院長的責任。
據周軍介紹,各地推廣使用適宜技術,優先使用基本藥物,提高醫療服務的適宜性。如山東省對二級以上醫療機構基本藥物配備使用的范圍、比例、采購配送等提出明確要求,促使公立醫院優先配備使用基本藥物。 在加強質控的基礎上,各地逐步實行同級醫療機構檢查、檢驗結果互認,減少了重復檢查。
完善激勵約束機制
各地強化檢查、監督管理,實行預警監測制度,對醫療機構和醫務人員藥品用量等進行動態監測、超常預警,對關鍵科室和重點病種的質量和費用進行重點監測;推進合理用藥、合理治療,在全國開展抗菌藥物專項整治,減少藥物濫用。
據周軍介紹,各地加強了對公立醫院財務收支監管,要求一切財務收支、核算必須納入財務部門統一管理。在改革支付方式方面,探索按病種付費、按人頭付費、總額預付等,促使醫院和醫務人員自覺控制成本。例如,北京市試行按病種分組付費,上海市實行總額預付制,江蘇省鎮江市實行以人頭付費為基礎的復合式付費方式等。
在加大**投入,各地理順醫療服務價格方面,上海市完善財政補償辦法,對符合區域衛生規劃新建公立醫院的基建、大型設備、開辦費用等支出由市、區兩級財政全額保障,同時調整醫療服務項目價格收費標準,成為實現控費目標的重要保障。 在完善醫務人員激勵約束機制方面,各地都在積極探索醫院內部分配制度改革,強調內部分配要體現多勞多得和優勞優得,更加關注綜合目標、質量和效率。
轉變就診模式
各地普遍通過人才、技術、設備支持,加強基層醫療衛生機構軟硬件能力建設,同時調整醫保報銷政策,制定雙向轉診規范,促進基層首診、分級醫療,從而降低醫藥費用。
周軍指出,衛計委將充分利用行政手段,加大控費工作力度,落實控費責任,加強關鍵環節監測、檢查和控制;同時,將積極協商、會同有關部門推進支付制度改革,理順醫療服務價格體系,推動藥品、醫用耗材生產流通領域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