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人經常出差,自己要上夜班,留下11歲兒子獨自在家,該怎么辦?近日,南通大學附屬醫院急診搶救室一位護士媽媽的一篇上夜班前給孩子的留言,在微信朋友圈、微博、QQ群等平臺大量轉發,大家被這封家書背后溫暖而又略帶心酸的親子之情感動著。
媽媽的留言
陽陽:
你一定是剛到家吧,肚子餓嗎?媽媽上小夜班去了,晚飯已經準備好了在蒸鍋里,如果有些冷了就開小火蒸5分鐘就行了,揭開鍋蓋和端出來的時候別燙著手,小心一些!如果天黑了你害怕,可以把所有的燈都開著,別自己嚇自己,沒什么可怕的!一直到睡覺都開著燈,沒關系的!
如實在有什么事就打電話給我,電話是85052110,接電話的人可能不是媽媽,可能聲音比較急,沒關系的,你只要大聲說出媽媽的名字就可以了。
作業做完就放在桌上,媽媽回來會簽字的,希望回來看到的是做美夢的你!
媽媽
2014年3月31日
一點解釋
通大附院急診科護士長崔秋霞:急診危重病人多,責任重大,因此急診室護士上班時不允許帶手機,這就是為什么楊芬叮囑兒子實在有事只能撥打搶救室的電話。
紙條留言背后的無奈
丈夫出差,自己上夜班,沒人陪兒子
4月10日,記者在南通大學附屬醫院搶救室見到楊芬時,她正參與搶救一位心肌梗塞的病人,來回奔波,額角滲出了汗珠。等病人病情穩定后她又護送病人到監護病房,這一忙碌就是三個小時。
當記者提起這封留言時,楊芬略感意外,她坦承自己沒想到給兒子的留言會被大量轉載。楊芬介紹,她兒子名叫倪蘊陽,今年11歲,由于丈夫經常出差在外,自己要上夜班,上小學的兒子需要經常一個人放學回家,獨自吃飯、做作業。每當這時,楊芬習慣給兒子留紙條,把需要叮囑的事情寫在紙條上。
楊芬說,當天她上的是小夜班,四點半就得到崗,所以給兒子留言寫得比較匆忙,當寫到讓兒子開燈睡覺時,她自己也流下眼淚。陽陽平時比較怕黑,整個晚上孩子都得一個人待在家里,著實有些舍不得。在上班的路上,楊芬調整好心情,當天晚上她沒有接到兒子的電話。凌晨十二點半,在參與搶救了十二位病人后楊芬下班了,趕到家時已是一點多,到家后發現家里所有能開的燈都亮著,桌上是等待家長簽字的作業,而陽陽一個人睡在自己的房間里,那時候楊芬的淚水再也忍不住掉下來。
不經意引起的關注
“留言紙條”被大量轉發,網友千條評論說感動
第二天下班后,楊芬將手寫的這封留言放到自己的QQ空間里,同事看到后紛紛被感動,于是在微信朋友圈、微博、QQ群上轉發,誰也沒有料到留言在兩天時間里大量轉載,粗略統計轉發近百次,各種留言超過千條。
網友@舒舒評論說:看到這封護士夜班前給孩子的留言,我流下心酸的淚,只有經歷過的人才能體會這份艱辛。
網友@煙波江上評論說:看到很多人的感慨,不禁想起十多年前,剛上小小班只有19個月大的女兒,站在托兒所柵欄門后,獨自一人眼巴巴地緊盯著大門,老師都勸不回她,直到我出現時,笑著流眼淚的情形!
如皋市第四人民醫院內科醫生陳汝杰在轉發了這封留言后對記者說,留言蘊含著楊芬對孩子細心的疼愛、無盡的牽掛和依依的不舍,更真實地反映出醫護人員的工作狀態。醫護人員特別是急診護士高風險、高緊張度、頻繁倒夜班、上班時手機不可隨身攜帶等工作特殊性,讓醫護人員的子女無疑比同齡孩子需要承擔的更多。
扒扒“急診人”那些鮮為人知的故事
通大附院急診室護士張健給記者講述了發生在同事朱玉琴身上的一件事。有一天只有朱玉琴和女兒在家,朱玉琴要去上班,女兒要去上幼兒園,于是她早早地就把女兒叫起床,七點一刻來到幼兒園門口,可是大門緊鎖,七點半大門還沒開,再不上班就要遲到了,于是朱玉琴無奈地選擇離開。一個四五歲的小孩哪里愿意一個人留在園門口,拔腿就追媽媽的電瓶車,追不上,一個人摔倒在路上。現在朱玉琴的女兒已經五年級了,每天放學獨自過馬路、乘公交。
顧霖的妻子郁紅霞是通大附院急診室108位護士中的7位護士長之一。顧霖說,與死神賽跑的共同目標,令急診科醫護人員親如一家,也讓他們這些“女婿們”也都成了鐵兄弟,還經常在一起交流“育兒”心得,顧玉慧的丈夫學會了給女兒扎辮子,吉云蘭的丈夫學會了燒菜……
采訪結束時楊芬對記者說:“急診醫護人員工作的確很苦很累,在生活中有時也不能很好地照顧孩子,但最希望看到的還是病人的康復以及來自患者的理解與尊重,醫患之間的相互信任才是我們工作的最大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