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民健康守門人——社區醫生緣何“水平不高”?居民又為何放著家門口的社區醫院不去,卻扎堆到大醫院連夜排隊掛號?專家表示,相比于公立醫院改革的難度來說,以基層衛生服務機構的建設作為突破口,來緩解“看病難、看病貴”問題是可以短期內成功的,但目前社區醫院存在醫生診療時間被侵占、“**”因素降低醫生積極性的問題亟待改觀。
1 探因 社區醫生七成時間非診療
有6項工作等待社區醫生完成,即預防、康復、保健、醫療、健康教育和計劃生育指導。
然而,面對龐雜的工作,醫生深感分身乏術。在平時工作中,測血壓、填健康檔案等工作占據了大部分時間,從而忽略了社區醫院一項重要屬性——診療。
方莊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統計顯示,中心今年1至9月門診量同比增加了55.3%;公共衛生的服務內容亦是逐年增多,包括各類疫苗接種等。此外,還有免費的健康咨詢、測量血壓、隨訪等隱性服務。“這些都是在人員沒有增加的情況下做到的。”方莊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負責人說。
作為我國全科醫學的帶頭人之一,中華醫學會全科醫學分會前任副主任委員顧湲認為,目前,基層醫生承擔的公共衛生職能過重,約七成的工作時間被公共衛生任務占用,而偏離了診療的主要職能,這勢必會導致基層醫生工作重心不明,或無暇做好本職工作。實際上,社區醫院的公共衛生功能應由公共衛生護士來擔任。
2 探因 缺少社會辦全科醫生診所
探究社區醫院發展的瓶頸所在時,顧湲表示,目前,基層衛生醫療機構主要是由**舉辦的,雖然鼓勵民營資本進入,但因缺少相應的政策支持,運營機制僵化、待遇低、任務重等問題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大醫院醫生的下沉。
顧湲認為,目前缺少社會辦的全科醫生診所,其功能應以基層診療與臨床預防為主,屬于非營利性質的民營醫療機構,并可與公立醫院一樣,享受醫保報銷政策。這類診所與目前社會上的民營醫院及診所不同,目前的民營醫療機構多從事小專科“短平快”的疾病治療,而以常見病診療與慢病管理為主要內容的全科診所則無人問津。
3 探因 “**”降低醫生積極性
目前,“**”的收入制度、只漲工作量不漲薪的現狀已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醫務人員的服務積極性。
近年來,居民對社區衛生服務的認可度越來越高,比如方莊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去年門急診量比前年增長67%,德勝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日門診量最高可達1200人次,但與一路飆升的門診量相比,社區醫務人員的工資變化不大。
吳浩表示,即使實行了績效工資,但因彈性部分可調控空間小,醫生間工資相差不過一二百元,“目前績效已成為制約社區衛生服務機構發展的主要因素”。
吳浩認為,“收支兩條線”可切斷醫務人員大處方、亂檢查的權力,但在實際操作中應該靈活變通,根據醫務人員的工作量和工作效率來實時增加薪資,但現在卻是“僵化的”。他說,因醫療服務具有較大彈性,無明確的量化標準,目前社區衛生服務僵化的績效機制導致某些社區醫生態度不好、以看不了為由推諉病人的情況較為多見,直接后果就是將百姓拒于社區醫院之外。
4 探因 “健康守門人”定位待認同
“一方面,患者就醫習慣往大醫院跑,社區首診無強制、無約束;另一方面,因抗生素等藥品的使用限制、人手較少等原因,本該具有康復功能的社區醫院也‘失職’了。”某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負責人吐苦水:“現在社會上,包括醫療界,對社區醫生的評價并不高。大家認為社區醫生大病看不了,只能治治小病。”
“‘小病在社區,大病去醫院’的宣傳口號有些不妥。”吳浩表示,這些宣傳口號讓老百姓認為社區醫生就是家門口的看小病的醫生,全科醫生的水平低,解決不了問題就不去了。殊不知,對于普通居民來說,大小病難以界定,有的小病也可以致人死亡。他舉例說,甲流嚴重的也可以死人,社區的醫務人員起到的是篩查、有針對性地為患者辨明病癥并轉診的作用,應是“首診在社區,轉診至大醫院”。
最新!醫生的平均年薪由改革前2011年的5.65萬增加到2023年的19....[詳細]
連續工作滿15年或累計工作滿25年且仍在崗的鄉鎮衛生院專業技術人員,在滿足...[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