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香港大學、新加坡**大學和深圳華大基因研究院合作,首次從全基因組水平上構建了乙肝病毒整合圖譜,部分揭示了乙肝病毒致癌的一個途徑,為肝癌的早期診斷和治療提供了新的思路。相關研究論文在線發表在國際著名期刊《自然·遺傳學》雜志上。
肝癌是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而乙肝病毒是重要的致癌因素。但是乙肝病毒如何致癌,一直沒有定論。研究人員曾猜想,乙肝病毒會不會通過將病毒基因整合到肝細胞基因組中,導致肝癌的發生。
香港大學、新加坡**大學和深圳華大基因研究院的科研人員圍繞此猜想展開研究,分別對81名乙肝病毒陽性的肝癌患者和7名乙肝病毒陰性的肝癌患者的癌組織樣本和癌旁組織樣本進行了全基因組測序及分析。結果發現,乙肝病毒整合在肝癌中是一種普遍現象,而且乙肝病毒整合頻率在癌組織中(86.4%)明顯高于癌旁組織(30.7%)。研究人員首次發現了3個乙肝病毒基因整合位點,分別為CCNE1、SENP5和ROCK1,并推測這些基因整合位點可能在肝癌發生過程中起著重要的作用。
基于上述成果,研究人員對乙肝病毒整合規律及其致癌機制進行追蹤研究。他們發現,乙肝病毒整合所具有的某些特征,有助于乙肝病毒控制被感染的宿主基因。研究人員還發現,乙肝病毒整合與患者的臨床表現密切相關,發生乙肝病毒整合的患者會更早地發展成為肝癌患者。
據此,研究人員推測,通過對乙肝病毒整合的干預,對高危人群進行乙肝疫苗接種,或許有助于防止癌癥惡化。
肺癌已成為我國惡性腫瘤發病率和死亡率之首,分別占比19.59%和24.87...[詳細]
在我國,肺癌發病率位居惡性腫瘤首位,約為46.08/10萬,占所有惡性腫瘤...[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