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很多醫院都引入患者滿意度調查,主要目的是規范員工行為。在醫療機構的考評機制中,患者滿意度正在逐漸成為一個重要指標,與醫生收入掛鉤,與醫療機構獲得的補償掛鉤。這樣固然不錯,因為技術與服務是醫院發展的翅膀,醫院要加快發展就必須使這兩個翅膀都要硬。不過患者滿意度不能代表一切,別讓患者滿意度成為醫生不能承受之重!
醫院服務是永無止境的持續改進過程。改善服務態度,提供滿意服務,并不會增加多少成本,卻能提高患者滿意度,贏得患者的信任。“一切以病人為中心”是大家堅持的理念。
患者滿意度迫使醫療機構采取切實可行的措施,改善醫療環境,注重細節服務,確實值得稱道,醫院不用再自說自話,夸大其詞,真正以患者訴求為依歸。但是,國外的研究結果也提示,在醫學領域,患者滿意并不能簡單等同于對患者有益。
此前有媒體報道稱“一市民用4毛錢就治好了高血壓”.其實,這個新聞報道有句潛臺詞——治療費用越低,對患者越有益。其實不然,高血壓是最常見的慢性病,不可能根治,只能控制血壓,需要終生服藥。因此報道中提及的“治好”二字,從醫學意義上來說,這是一個偽命題。
可以想象,很多人看了這則新聞,如果今后面對高血壓專科醫生,開具貴點的藥品,則難免心存不滿,對醫生自然也會給個差評。并非是越便宜的治療方案就說明醫生越有良心。一種病的治療費用取決于患者病情嚴重程度、就診醫院醫技水平、使用藥物成本費用等諸多因素,絕非可以光憑就診費用的高低來評判醫生是否有職業道德。
當然,還有一點要申明,并非費用越低,患者就診的性價比就越高,單方面倡導低費用也是不明智之舉。比如說,同樣是感冒,在鄉鎮衛生院和三甲醫院就存在費用差距,因為醫療服務質量和服務成本存在差異,想要憑借同等的費用在不同的醫院就診,一般也不太現實。
“美國一項隨訪10年的多中心對照研究(PISS研究)被提前終止,原因是與常規治療組相比,將患者滿意度與醫生、醫院收入掛鉤組的死亡率升高238%,發病率也增加146%,抗生素應用增加858%.”前不久,這條消息在醫生們的微信群、朋友圈里傳開了。有人說這是惡搞。其實,早在2012年JAMA子刊——《內科學文獻》曾發表過一篇有關患者滿意度的文章指出,患者滿意度最高的受訪者有較低的急診率,但是醫療費用總支出增加8.8%,大處方藥支出增加9.1%,并且患者死亡率也更高。有分析文章據此認為,患者滿意度與死亡率升高相關,是對醫院和醫生片面追求患者滿意度而過度迎合患者的一種諷刺。
在醫療服務方面,如今醫生提供的服務已經超過了醫療技術本身。比如,患者會因為民事**、工傷鑒定等要求醫生開具診斷證明、休***明等。但如果患者的要求與病情不符,或者不符合相關規定,醫生不能提供幫助,患者的要求未能得到滿足,患者就會給出不滿意的評價。
在診療技術評價方面,患者對于醫療工作的風險性、局限性、不確定性認識不足,也影響了滿意度評價。凡此種種造成的患者滿意度下降,如果不加分析,將板子都打在醫生身上,顯然是不合理的。
影響患者滿意度的因素包括就醫流程順暢不順暢,自付醫療費用高不高,服務態度好不好,治療過程痛苦不痛苦等,這些評價往往是表面的,主觀的,非科學的。
評價醫院的基本數據還應該包括院內感染率、死亡率、手術并發癥率、護患比例、重癥治療能力等。一味追求患者滿意度也會推高醫療成本。滿意度調查應該作為評價醫院的指標之一,但不宜過分強調,權重不宜過大。患者滿意度調查確實很有必要,但也要警惕醫生的專業主義被患者滿意度綁架,否則,滿意度調查很難成為雙贏之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