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蔡院長:
您好!
本人因患心臟右冠動脈堵塞,于5月底在貴院做了心臟造影手術。7月11日發起高燒,由于擔心是心臟方面的炎癥,于7月13日晚至7月14日在貴院重癥監護室進行治療。在這短暫的一天里,最讓我感觸良多的,是重癥監護室中辛勤付出的護士們,在醫患關系緊張這一話題被社會廣泛關注的今天,我親眼目睹了貴院一線醫務工作者所付出的不為人知的巨大艱辛,特此給您寫一封信,希望院長能給予這些醫務工作者更多關懷。
重癥監護室是一個相對隔絕而不為人知的地方,因為它限制探視,不允許家屬陪同,非親非故之人更是沒有機會去關注里面究竟發生了什么。我當時被安排在6號房間4號床位,連同我一起,6號房間當時有四位病人,只有一位護士和一位實習生在照料。1號床的大爺和5號床的奶奶生活完全不能自理,大小便失禁,不會咳嗽,不會交流,需要一直為他擦身,換洗衣物,吸痰。1號床的老人已是瘦得皮包骨頭,還十分任性,吸痰這樣的工作相當吃力而且需要耐心。即使對于老人的兒女來說,親情恐怕也經不住如此頻繁反復的考驗,對于陌生人,更是避之不及,但這兩位護士,仍然一口一個“爺爺”的叫著,耐心的照料。5號床的大媽一直用手拍打著床沿,護士就不厭其煩地勸阻她,安慰她。
這些工作固然是護士們的分內職責,但工作的細節卻是無法考量,也沒有監督者來衡量的。在這個打通空間的扇形病房里,與這些白衣天使們日夜作伴的,是沉重堆放的各種儀器,是病重之人的喘息,甚至會是全力挽救后卻仍舊失去生命的深深無助。一葉知秋,非常普通的一天,讓我可以想見她們日復一日的工作狀態,她們都沒有選擇放棄或是有一絲怠慢,而是陪許許多多的人走完了生命的最后旅程,讓這些人盡可能地感受到溫暖。作為旁觀者的我,覺得這不是一份簡單的工作,而是在崇高的使命感和最本真的善良之心下的艱難之舉。
14號上午,重癥監護室送入了一位大出血的病人,床單浸滿了鮮血,在我感到有些震驚之時,小護士已經立刻沖上去為這位病人插管,做救治,換衣褲,瘦小的她多少看起來有些費力。碰巧,我正好是和這位大出血病人調換位置,我被換到他住過的普通病房;當我來到他的病房正想尋找床位時,卻看到他的鄰床慌忙地在換房,像是逃命一樣地離開大出血病人住過的病房。
霎時間,我的腦海里涌現出那位小護士不顧一切奮力搶救大出血病人的情景,一種難以名狀的情緒涌上心頭。這鮮明的對比讓我深深體會到,護士們工作是秉持的精神,不僅僅是因為披上了白衣天使的外衣,更是本身為人,她們就有著更崇高的精神,才能夠救死扶傷。
在此還要感謝的,是當我在半夜饑餓難耐之時,一位護士將自己僅有的夜宵——一個玉米贈給我吃,她不肯留名,可我卻因受之有愧而不能忘記她的幫助。她們需要守著病人寸步不離,不能夠帶手機等通訊設備,只能在昏暗的燈光下看醫學書籍,不把燈打亮,也是為了讓病人們能夠好好休息。我懇請醫院能夠為這些值夜班的辛勤工作者提供一些晚間的食物。
最后,我想再一次向這些一線醫務工作者們致敬,我知道她們不會因為任何人的到來或者離去而改變她們工作的態度,這是她們的職業操守;而我,作為有25年記者經歷的黨刊工作者,把我平時難得一見的事情如實記錄下來,也是我的職業習慣,遺憾的是不知道她的姓名,工號,再次表達我的感謝!
國內某權威雜志社資深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