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生的生命也是生命,社會應將減輕其負擔提高到關愛生命的高度上。希望醫生猝死引發的行業震動,會有制度補缺與之呼應。
7月8日凌晨,中日醫院31歲的年輕醫生宋韓明在病區內猝死,又一次將醫生生存狀況引入公眾視野。這是近期內頻密發生和被曝光的醫生猝死事件中的一起。在醫療界對此高調緬懷的同時,也有人對此不以為然,甚至不乏幸災樂禍者。
在很多人看來,醫生作為健康衛士,似乎就該是病魔面前的強者。但其實他們的生命同樣脆弱,現實中,醫生猝死事件也是頻發:6月29日,43歲的廣州醫生李晶在家猝死。4月14日,福州醫生康強猝死。此前一天,淮北市人民醫院的一位醫生在交班前猝死。再往前一天,**醫生李大連猝死……每一次悲劇出現,都令人唏噓,但大多也不過是一抹短暫的漣漪,很難促成什么制度層面的關切。
作為一名醫生,我不贊成因同行遭遇不幸就把醫生塑造成世上最憋屈的行業,展開一次行業大訴苦。但面對醫生的猝死,總顯現出“命該如此”的淡然缺乏對逝者必要的尊重。不管該群體在輿情圖譜中是怎樣的黑與被黑,那些英年早逝的醫者,卻多是用生命踐行著大醫精誠的高尚信條。如廣州李晶醫生,生前最后一個班連續上了48個小時,還有宋韓明,在長期高負荷工作的情況下,發明了5小時休息法。
醫生面對的是患者的生命,由于疾病本身具有太多不確定性,醫生工作也有著不確定的屬性,但工作不確定,對應的制度卻該有確定性。然而,目前有哪項制度對于醫生不確定的付出做了確定性的補償呢?
在醫療界有一個信條--工作中要保持“臨深履薄”的高度謹慎??稍诟叨染o張之后,卻很少有人考慮過,如何讓這種高度緊張的神經能夠“一張一弛”地調劑一下。相反,為了提高醫療質量、工作效率,各式醫療規定最終指向都是落實到醫生身上,成為醫生身上不斷加碼的負擔。
事實上,每一次醫生遭遇的不幸都會在行業內形成很大的震動,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對于身上背負責任壓力的情感共振。當醫生們長期生存在高強度壓力之下,動搖的恐怕也是由他們支撐的生命保障體系。當然,工作負荷大,休息權益得不到保障,并非醫生行業獨有的情況。但在我國正規事業部門中,長期超負荷工作的,醫療領域應該算是最為突出的了。
希望醫生猝死引發的行業震動,會有制度補缺與之呼應,醫生的生命也是生命,社會應將減輕其負擔提高到關愛生命的高度上。之前國家已明確要***“符合醫藥行業特點的薪酬制度改革方案”,對此我們翹首以待,但另一方面,醫生群體過累也是個嚴峻問題,所以我們也迫切想看到,“為醫生減負”的人性化號召能在制度層面得到更多響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