鎮痛藥是用于消除或緩解人體組織疼痛的藥物。然而,并非任何一種鎮痛藥都能解除人體所有部位的疼痛,也就是說,人體各部位的疼痛對于鎮痛藥是有選擇性的。根據其鎮痛作用和部位,鎮痛藥分為中樞抑制性鎮痛藥、解熱鎮痛藥、抗炎鎮痛藥、平滑肌解痙藥。
中樞抑制性鎮痛藥
如**生物堿類(**、可待因)與人工合成品(哌替啶、阿法羅定、**、**、**、二氫**等),對大腦痛覺中樞具有抑制作用,起到強大的鎮痛效果,常用于外傷性劇痛(如嚴重創傷、燒傷、骨折等)、內臟絞痛(如心絞痛、腎絞痛、膽絞痛時與阿托品合用)、癌癥劇痛、手術后疼痛等。盡量避免長時間使用,以免藥物成癮。此外,在明確診斷前也應盡可能不用,以免掩蓋病情,貽誤診治。
解熱鎮痛藥
如阿司匹林、撲熱息痛、去痛片(又名索米痛)、復方氨基比林(又名優散痛)、撲炎痛、安乃近、賴氨匹林等,可以抑制或減少前列腺素合成,起到鎮痛作用。這類藥物具有中等程度的鎮痛作用,一般對鈍痛效果較好,對外傷性劇痛、內臟平滑肌絞痛則無效,常用于頭痛、牙痛、肌肉痛、關節痛、月經痛等。但副作用較大,常見胃痛、嘔吐、惡心、胃出血、哮喘、延長凝血酶原時間、抑制血小板凝集等,故患有胃、肝、腎、血液等疾病,以及孕婦、過敏體質者不宜服用。
非激素類抗炎鎮痛藥
如消炎痛(又名吲哚美辛)、消炎靈、炎痛昔康、抗炎酸鈉(又名甲氯芬那酸、甲氯滅酸)、雙氯滅痛(又名雙氯芬酸、扶他林)、消痛靈(又名奈普生)、布洛芬(又名拔怒風、芬必得)、抗炎靈、氟滅酸、保泰松等,特點是消炎作用較強,鎮痛效果顯著,常用于風濕性關節炎、類風濕性關節炎、骨關節炎等非特異性炎癥所引起的疼痛。其不良反應及禁忌癥與解熱鎮痛藥大致相同,患有胃、肝、腎、血液等疾病的人,以及孕婦應避免使用。
平滑肌解痙藥
如阿托品、消旋山莨菪堿(654--2)、東莨菪堿、顛茄酊、普魯苯辛、溴苯辛等,能解除平滑肌痙攣,緩解平滑肌痙攣引起的各種內臟絞痛,常用于胃腸痙攣性疼痛、腎絞痛、膽絞痛等。這類藥物使用劑量過大時可出現口干、心悸、視力模糊、眩暈、排尿困難等副作用,因此,凡是有青光眼、前列腺肥大、幽門梗阻等疾病的患者應禁用,老年人及心功能不全的患者也應慎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