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生‘走穴’現象普遍”
權威醫學論壇“丁香園”網站一項有3000多名醫生參與的調查顯示,55%的醫生稱“所在醫院醫生‘走穴’現象普遍”,近三成醫生表明“本人曾‘走穴’過”.浙江省腫瘤醫院副院長葛明華說,周末在基層醫院看到外地醫生,在手術室遇到外地專家再常見不過。
基層醫院熱當“中間人”
“和省城大醫院相比,我們無論是醫療條件、診斷水平還是醫療技術都有相當的差距。醫生下來了,患者就能留在當地。這既能增加醫院的收入,帶動提升醫院的醫療水平,又能增加醫院的口碑。”一位不愿公布姓名的縣級公立醫院院長實話實說。而對大城市的一些民營醫院來說,前來走穴的名醫,也是他們攬客最有利的活招牌。
醫生們也有“小算盤”
“被頻繁點刀,是對我醫療技術水平的認可,說明我名氣大、醫術高。”一位幾乎每到周末就到基層走穴的外科大夫告訴記者,在同事們之間,這甚至成為另外一種值得炫耀的資本。當然,最重要的是,“飛刀走穴”可以給他們帶來不菲的收入。
“通行的價目表”
杭州綠康老年康復醫院院長卓永岳說,專家是民營醫院最稀缺的資源,醫院經常請人來會診。同城會診,一次費用600-800元,手術另算,錢直接給到專家個人。
不過這在一些有名望的外科醫生看來,這樣的價碼屬于小兒科。下到地方上,一般一臺手術的收費遠遠高于同城的會診。
通行的價目表是:
耗時較短、一天能做多臺的眼科手術,每臺收費約在500—2000元;耗時較長、程序復雜的心臟、腦外科等高難度手術,一臺的費用則在5000—20000元。
更有經濟條件較好的病人,曾將手術的價碼開到10萬元一臺。
存在巨大隱患
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一些有聲望的醫生,一年外出開展的手術甚至高達500臺,有時白天加黑夜,一臺接著一臺開,甚至幾臺合著一起開。
外出走穴的醫生因為不適應當地醫療機構低水平的軟硬件條件,加之時間緊迫、心態急躁、身體勞累等原因,往往容易出現醫療疏忽和差錯。
更有甚者,因為時間緊,一些醫生只看病歷和片子就貿然診斷、施行手術,導致醫療失誤風險大大增加。
在山東蓬萊,一位走穴的醫生沒有做充分檢查和了解,在患者高血糖的禁忌情況下實施了手術,最終釀成醫療事故。
新華社杭州6月11日新媒體專電(新華社“中國網事”記者張樂)在優質醫療資源相對匱乏的今天,大醫院的專家到基層醫療機構“飛刀走穴”已是公開的秘密。雖然帶來的行醫隱患和醫療**不少,但基層醫院和百姓呼聲強烈,使得這一不合理現象得以長期存在。
“飛刀走穴”為何屢禁不止?多點執業能否解開這一死結,為基層患者更便利、更安全地享受優質醫療服務提供制度保障?
飛刀走穴蔚為壯觀,醫患各方“各得其所”
家住浙江省衢州市的俞先生日前被當地醫院診斷患有胃癌,急需實施手術。和家人商量后,最終決定從省會杭州的一家三甲醫院請一位有名望的專家來為他主刀。除了正常需要支付的醫療和手術費用之外,他額外包了一個3000元的紅包作為專家的會診費。“請當地醫院的醫生做手術我不放心,去杭州一方面擔心舟車勞頓我自己身體吃不消,另一方面聯系床位、照顧我的家人日常生活住宿也不方便。”手術很成功,俞先生認為自己的這筆賬算得很值得。
伴隨著生活水平和健康需求的不斷提升,百姓對優質醫療資源的需求量不斷膨脹,為省城大醫院的專家們“飛刀走穴”提供了“肥沃的土壤”.權威醫學論壇“丁香園”網站一項有3000多名醫生參與的調查顯示,55%的醫生稱“所在醫院醫生‘走穴’現象普遍”,近三成醫生表明“本人曾‘走穴’過”.浙江省腫瘤醫院副院長葛明華說,周末在基層醫院看到外地醫生,在手術室遇到外地專家再常見不過。
基層醫療機構對專家們的到來也持歡迎態度,甚至在很多時候,他們積極扮演為患者和上級醫療機構牽線搭橋的中間人角色。“和省城大醫院相比,我們無論是醫療條件、診斷水平還是醫療技術都有相當的差距。醫生下來了,患者就能留在當地。這既能增加醫院的收入,帶動提升醫院的醫療水平,又能增加醫院的口碑。”一位不愿公布姓名的縣級公立醫院院長實話實說。而對大城市的一些民營醫院來說,前來走穴的名醫,也是他們攬客最有利的活招牌。
至于“走穴”的主體——醫生們也有自己的考慮。“被頻繁點刀,是對我醫療技術水平的認可,說明我名氣大、醫術高。”一位幾乎每到周末就到基層走穴的外科大夫告訴記者,在同事們之間,這甚至成為另外一種值得炫耀的資本。當然,最重要的是,“飛刀走穴”可以給他們帶來不菲的收入。杭州綠康老年康復醫院院長卓永岳說,專家是民營醫院最稀缺的資源,醫院經常請人來會診。同城會診,一次費用600-800元,手術另算,錢直接給到專家個人。不過這在一些有名望的外科醫生看來,這樣的價碼屬于小兒科。下到地方上,一般一臺手術的收費遠遠高于同城的會診。通行的價目表是:耗時較短、一天能做多臺的眼科手術,每臺收費約在500—2000元;而耗時較長、程序復雜的心臟、腦外科等高難度手術,一臺的費用則在5000—20000元。更有經濟條件較好的病人,曾將手術的價碼開到10萬元一臺。
對于這些情況,醫生所在的一些城市醫院也睜一只眼、閉一只眼。“只要不影響本職工作,醫生下基層越多,的確對擴大本院的知名度、吸引病源越有利。”杭州市一家三甲醫院的管理者說。
灰色行醫隱患難除,利益驅動實難避免
雖然一直游走于法律的灰色地帶,可事實上,“飛刀走穴”的確在全國各地開展得“紅紅火火”.北京、上海等大醫院的一流醫生忙著全國跑,浙江、江蘇等東部發達省份城市三甲醫院的專家忙著跑地市,而一些城市市級醫院的高年資醫生則將目光瞄準了所轄區縣。
這種形式的存在,的確在一定程度上盤活了現有人才資源、促進了人才的合理流動,但也存在巨大隱患。
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一些有聲望的醫生,一年外出開展的手術甚至高達500臺,有時白天加黑夜,一臺接著一臺開,甚至幾臺合著一起開。山東省醫學會醫療事故技術鑒定辦公室主任于群賢此前在接受媒體采訪時也曾表示,外出走穴的醫生因為不適應當地醫療機構低水平的軟硬件條件,加之時間緊迫、心態急躁、身體勞累等原因,往往容易出現醫療疏忽和差錯。
更有甚者,因為時間緊,一些醫生只看病歷和片子就貿然診斷、施行手術,導致醫療失誤風險大大增加。在山東蓬萊,一位走穴的醫生沒有做充分檢查和了解,在患者高血糖的禁忌情況下實施了手術,最終釀成醫療事故。
業務能力較強、走在業界前沿、能解決復雜問題的醫生和有較多閑暇時光的退休專家,是基層和民營醫療機構最歡迎的人群。雖然有時免不了熟人的人情,但很多“飛行醫療”的主體,的確存在利益驅動的情況。
各地試水多點執業,訴求多元說易行難
為解決基層對優質醫療資源的渴望,同時規范不正常的醫生走穴行為,在去年和今年全國兩會的**工作報告中,**總理兩次明確提出“鼓勵醫生到基層多點執業”.而早在2009年,衛計委就曾發出《關于醫師多點執業有關問題的通知》,希望通過引導醫師多點執業,促進醫療資源在必要的監管下合理流通,讓更多患者享受到更優質的醫療服務。
所謂醫師多點執業,是指符合條件的執業醫師在指定行政區劃內兩個及以上醫療機構依法展開診療活動的行為。衛生主管部門表示,希望通過大力倡導多點執業,規范管理,趨利避害,將原本處于灰色地帶的“飛刀走穴”置于陽光之下。近年來,多點執業在浙江、北京、廣東等地率先試水,可令人意想不到的是,這項政策卻出現了**部門“剃頭擔子一頭熱”的尷尬狀況。
醫療實力越雄厚的醫院反應越強烈。杭州一家醫院的院長說,受歡迎的醫生基本都是醫院的骨干,原本工作任務就很重,“本院的需求都滿足不了,我怎么放醫生出去?”另一家三甲醫院的負責人也直言不諱:遇到急難險重的病人,就算是休息日把醫生叫回來也是正常的事,而現在主管部門甚至許可醫生5天工作日中有1天可到別處執業,“今后醫生‘三天打魚兩天曬網’,叫我如何管得住?”
浙醫二院呼吸內科主任沈華浩說,不少人擔心多點執業后醫院會給自己穿小鞋。醫生是單位人,所有的培養、發展機會、晉升、科研,乃至工資獎金福利都是所在醫院給的,如果去了“娘家”之外的醫院執業,如何處理工資關系,待遇問題和責任問題?“院長會覺得,我培養了你,給你發工資獎金,給你發展空間,但好處卻分給了其他醫院。”
而一位腫瘤外科專家也告訴記者,不少醫生“飛刀走穴”慣了,打心眼里也不愿意被多點執業管起來。他分析走穴的好處:一是現金*,相比多點執業事先約定的收入,前者收入更隱蔽也更豐厚。二是擁有會診時間地點的選擇權,想去就去,不去就拒絕,對方醫院對自己沒束縛,反倒處處求著自己。三是操作便利、風險更小,醫生只需要負責手術,手術做完就回來,至于康復、后續的治療和病人管理,甚至出現醫患**也不需要操心,而多點執業則要對病人進行全程管理。
浙江省衛生計生委醫政處副處長俞新樂表示,醫師多點執業雖然在當下受制度、觀念、惰性等因素的限制,推進過程中困難重重,但他仍堅信這是未來的大勢所趨。“只有讓制度在陽光下運行,才能最大程度地保障各方的利益。”
(原文標題:“飛刀走穴”屢禁不止,多點執業難解死結)
最新!醫生的平均年薪由改革前2011年的5.65萬增加到2023年的19....[詳細]
連續工作滿15年或累計工作滿25年且仍在崗的鄉鎮衛生院專業技術人員,在滿足...[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