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日,瀘州龍馬潭區紅星社區舉行了社區醫生簽約服務啟動儀式,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與社區居民牽手,社區居民有了自己的“家庭醫生”,而紅星社區也成為瀘州第一個社區醫生簽約成功的社區。
去年12月,瀘州市衛生局下發了專門文件推動社區醫生簽約服務,在這三個多月中的實踐嘗試中,更多的社區卻遭遇到挑戰:部分高檔小區簽約為零,45%住戶門難進,醫生入戶遭到辱罵等。那么,什么是社區醫生簽約服務呢?為什么會遇到這些情況呢?日前,華西城市讀本記者就此進行了調查走訪。瀘州試水
12萬居民將有“家庭醫生”
3月11日上午,瀘州龍馬潭區紅星社區率先啟動了瀘州首家社區“家庭醫生簽約式服務”。隨著該服務模式的啟動,紅星社區所在的紅星街道將迅速在轄區內全面鋪開,最遲到2014年底,紅星街道的12萬居民將擁有自己的家庭醫生,人人享有基本醫療保健服務。
社區醫生簽約服務推出背景
社區醫生服務模式在美國等西方國家已經很成熟了,家庭醫生、私人醫生的概念更已深入人心。而在國內,轉變基層醫療衛生服務模式,建立社區醫生和居民契約服務關系已成為各級**探索推進基層醫療服務的方向。為此,瀘州市衛生局專門***了相關政策,并下發了文件《關于開展社區醫生簽約服務試點工作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試水社區醫生簽約服務。
“我們打算在江陽區、龍馬潭區和納溪區率先選擇一個或多個條件成熟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進行試點,在總結經驗的基礎上,逐步在區內的其他社區衛生服務機構推廣施行。”作為《意見》簽發人,瀘州市衛生局副局長王建偉說道。遭遇尷尬
醫生入戶常吃“閉門羹”
記者了解到,在上海、山東等地,早就已經開展社區醫生簽約服務,但是效果都不理想。而離瀘周最近的成都,試點效果相對較好。那瀘州的實施情況如何呢?
“在實施意見下發之前,就已經預料到了很多問題,比如居民信息難以收集、社區醫生不被信任等。”王建偉稱,由于很多社區對居民基本信息的把控有限,入戶登記成了收集信息的主要方式。
瀘州市瓦窯壩社區是開展本次社區醫生簽約試點較早的社區,近日,記者跟隨瓦窯壩社區衛生站工作人員楊凡來到陽光花園小區,試圖了解他們在開展工作中遇到的問題。
當楊凡來到一住戶門口敲門,一位五六十歲的老大爺開門后,滿臉疑惑。楊凡說:“我們是瓦窯壩社區衛生站工作人員,是來為你們建立家庭健康檔案的。”大爺愣了半天才讓工作人員進屋。
由于建立健康檔案需要身份證信息,楊凡又向大爺解釋了好幾遍,說這樣做為了方便幫他了解健康狀況,以后社區有什么免費的健康服務內容,都會告知他。終于得到了大爺的同意后,楊凡為他做了體檢,建立了檔案。
出門后,楊凡告訴記者,這種情況已經算是比較好的了。“有的小區甚至一家都沒簽約。有一次,我們剛要進門,就被居民罵了出來。”楊凡補充說,這原本人性化的服務,卻在實踐中遇到諸多挑戰,最突出的就是為居民建立健康檔案。
癥結在哪?居民流動性大 社區醫生技能差
據瓦窯壩社區所在的華陽街道衛生服務中心負責人溫德平介紹,由于社區居民流動性大、社區高檔小區多、小區分散等情況,登記效果一直不理想。
除了入戶難以外,溫德平還談到,基層醫生配備數量有限,本身專業技能也存在不足。“社區的全科醫生很少,即能**、輸液、診斷病情的醫生很少。”溫德平說,一般全科醫生不愿意來社區醫院,一些年輕醫生或非全科醫生,遇到一些稍微嚴重的疾病,也不能給社區患者一個明確的答復,導致居民無法對社區醫生建立信任。
“同時,患者對社區健康服務質量要求高,而相關部門對國家基本衛生服務項目宣傳力度不夠,很多居民不了解這些惠民健康項目,加大了我們開展工作的難度。”溫德平說。居民聲音
不開門是害怕受騙
有很多居民稱,看到是陌生人敲門,他們一般都不會開,害怕遇到騙子,特別是一個人在家的時候。“上次他們入戶的時候,我是幾個人都在家,所以我才開門。”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阿姨說,雖然工作人員表明了身份,但是現在騙子的手法太多了。
缺少了解 習慣跑大醫院
據了解,居民們大多對社區醫院不了解,遇上感冒發燒類小病,一般都去藥房買藥,或者到私人診所治療。遇到大病的時候,他們就會選擇到大醫院就診。“大醫院設備比較齊全,醫生醫術也高明。”一位居民說。
人性化服務受特殊需要群體青睞
不過,也有居民認為,社區這種服務很人性化。“我們上了年紀腿腳不方便,社區***,可以讓我們在家就能享受健康檢查等。”瓦窯壩社區李阿姨說,希望社區能夠開通24小時醫療服務,增加一些就診項目,如上門輸液、上門**等。
在成熟的小區比較受歡迎
另外,記者還走訪了其他一些開展試點的社區,反饋情況大致一樣。不過,由于社區人口流動性小、小區比較集中、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對居民信息登記較完善等原因,瀘州市龍馬潭區紅星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開展的工作,獲得了很多居民的認可。
路在何方?
提高社區醫生專業知識和技能
對于社區醫生遇冷的情況,王建偉表示:“從目前來看,社區醫生簽約服務主要存在幾個問題:基層能力有限,政策環境對社區衛生院支持不夠,相關部門宣傳引導不夠,部分百姓健康意識也有偏差。”
居民需轉變就醫觀念
社區簽約服務把醫療機構和服務對象緊密聯系,使大醫院和患者關口前移,轉為社區醫院和社區居民。“因為社區的方便性,大型醫院無法相比。大型醫院主要是治療疾病,而社區的貼近性方便社區動用資源,從源頭上預防疾病。”王建偉認為,社區醫生簽約服務目的之一,就是要未病先防、既病防變。
患者一旦患病,社區先把脈,然后判斷這種疾病適合在哪里治療,可以節約很多資源。王建偉認為,“最適合的才是最好的,不是最好的才是最適合的。社區首診和雙向轉診,恰恰就是居民最適合的。”
加強宣傳 培訓醫生
“只有讓居民知道這個政策,然后進一步引導,才能逐步實現社區首診和雙向轉診。”王建偉認為,相關部門應加強社區衛生服務項目的宣傳。同時還需要加強社區醫生培訓,提高他們的專業知識和服務水平,讓老百姓對他們更有信心,促成社區醫生簽約,進而緩解看病難、看病貴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