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CDC)國家衛生統計中心(NCHS)的Sally C. Curtin及其同事在《NCHS Data Brief》12月刊上報告稱,2009年的妊娠率創下了十多年來的最低水平,這主要是因為青少年的妊娠率下降,其次是30歲以下女性的妊娠率下降。
2009年的妊娠率僅為每1,000名女性102.1次妊娠,比1990年高峰時期的每1,000名女性115.8次妊娠下降了12%。特別是自2007年以來,妊娠率持續呈現出下降趨勢,已婚和未婚女性的妊娠率都持續走低,只是30歲以上女性的妊娠率較1990年逐漸上升。作者寫道:“研究表明,始于2007年的經濟衰退很可能在一定程度上與40歲以下女性妊娠率下降有關。”
妊娠率最高的年齡組也略有變化:2009年25~29歲年齡組最高,共計169萬次妊娠,而20~24歲年齡組僅161萬次妊娠。相比之下,在1990和2000年,20~24歲年齡組的妊娠率最高。
妊娠率下降幅度最大的是青少年。2009年所有青少年中的妊娠率為37.9/1,000,相比1991年高峰時期的61.8/1,000下降了39%。青少年妊娠率的下降趨勢一直持續至2012年,達到歷史最低水平29.4/1,000。特別是年齡偏小的青少年降幅很明顯,15~17歲女孩的妊娠率自1990年以來下降了53%。18~19歲年齡組自1990年以來下降了三分之一以上(36%)。
雖然黑人和西班牙裔中的青少年妊娠率仍然至少是白人青少年的2倍,但所有3個種族的妊娠率均呈現出下降趨勢。1990~2009年白人和黑人青少年的妊娠率下降了50%,西班牙裔下降了40%。作者指出,青少年妊娠率下降與有性經驗的青少年比例下降以及首次性行為避孕措施的使用率增加等趨勢相關。
隨著妊娠率的下降,流產率也有所下降,這種趨勢從1980年一直持續至2009年,2009年達到了自1976年以來的歷史最低水平。2009年的流產率為每1,000名女性18.5次流產,比1990年的27.4/1,000下降了32%。
不過,已婚和未婚女性之間的流產率相差很大:2009年未婚女性的流產率為28.9/1,000,比已婚女性的6.1/1,000高了將近5倍。同樣,2009年已婚女性的生育率為每1,000名女性85.6個活產嬰兒,比未婚女性的49.9/1,000高72%。
上述數據的依據是有關活產嬰兒、流產和胎兒丟失的三大聯邦資源。各州通過國家生命統計系統的生命統計合作計劃向CDC國家衛生統計中心報告活產嬰兒數。大部分州也向CDC國家慢性病預防和健康促進中心報告流產數據,之后由Guttmacher研究所對數據進行校正以估算出全國總數據。
NCHS全國性家庭增長調查提供了來自1995、2002、2006~2010年調查的胎兒丟失估算數據,1988年數據僅用于估算青少年情況。這份研究報告由美國CDC資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