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臨床上經常會遇見不明原因發熱的人,經詳細詢問病史、體格檢查和常規實驗室檢查仍不能明確診斷原因。不明原因發熱的問題一直是臨床的難點,很多問題都需要進一步挖掘研究。
“不明原因發熱”是內科的疑、難、雜癥。“疑”,表現為病因明確前,不確定因素和疑點多,甚至有些病因診斷純屬經驗性;“難”,表現為須通過反復檢查、甄別、會診和討論以查找病因,花費時間長,少數患者甚至可能因嚴重消耗而死于病因的查找過程中;“雜”,則表現為其最終病因可能涉及多學科多專業的數百種疾病。因此,敢于“問津”不明原因發熱病因診斷的醫師,既要有廣泛的臨床理論基礎知識,又要有豐富的臨床經驗積累。
不明原因發熱的定義及其“中式”定義
1961年,彼得斯多夫(Petersdorf)和比森(Beeson)提出了不明原因發熱的“定義”,即體溫數次超過38.3℃、超過3周未確診及住院1周后仍未明確病因。
2008年,第17版《哈里森內科學原理》對不明原因發熱的定義補充如下,即于門診就診3次以上、或住院3天、或經1周詳細和侵入性動態檢查仍未明確病因的發熱。
上述定義強調了未能確診的時間及在規定時間內進行相關檢查的深入程度,但對于發熱溫度的界定,則少有修改意見。
在臨床上,體溫長期異常但不超過上述規定溫度,經多種檢查手段及專家反復會診仍無法確診的患者更常見。因此,應重新審視體溫38.3℃這一人為設定值。
對于不明原因發熱,我國醫師缺乏統一的診斷標準和名稱,且常用詞不當。其中,最大的謬誤莫過于“發熱待查”。筆者常提出疑問,“發熱”還需“待查”嗎?測量一**溫不就明確了嗎?若不愿參照英文表述方式,采用“發熱原因待查”來表述則非常恰當。
另外,“發熱原因待查”表述疾病的范圍更寬泛,可包括38.3℃以下的發熱,似可與不明原因發熱共存并作為其補充。
不明原因發熱病種的規范化管理
在不明原因發熱患者最終明確的病因中,約50%為感染性疾病,而傳染病又多以發熱為主要或首發癥狀,因此,傳染病專科醫院在診治不明原因發熱患者方面具有優勢。當然不可否認,多數傳染病專科醫院醫師的內科或全科醫學理論基礎和臨床實踐水平還有待提高。
即便在綜合醫院,診治不明原因發熱的水平也與醫院歷史、專業特色、醫院等級及是否為教學醫院等均相關。綜合醫院收治不明原因發熱患者的科室主要為呼吸和風濕免疫科。感染科參與不明原因發熱診治已有幾十年歷史,中華感染病學分會制定的專科醫師培訓基地標準規定,感染科每年必須收治一定數量的不明原因發熱患者,此舉有積極的推動意義。北京協和醫院和上海華山醫院等醫院的感染科,已經在不明原因發熱病因診斷方面形成特色,專家經驗豐富;第二軍醫大學長征醫院感染科也有20余年收治 不明原因發熱患者的歷史,并積累了較為豐富的診治經驗。
會診模式和質量
對于疑難雜癥,采用集中會診形式,發揮相關領域專家的理論和經驗優勢,有益于明確病因。然而,目前各醫院的不明原因發熱會診模式尚須改進和探索。
筆者認為,針對一個復雜和疑難的不明原因發熱病例,首先,參與會診的醫師應具較豐富的內科學臨床經驗(總住院醫師常因經驗不足而影響會診質量);其次,不明原因發熱病因診斷多為排除性診斷,提出會診要求的醫師應對會診病例“胸中有數”,指定會診醫師或科室,而不應盲目邀請會診醫師;最后,不應忽視醫技專家的意見,邀請病理及影像診斷科專家參與會診是很好的模式。
經驗在不明原因發熱病因診斷過程中至關重要。很少參與不明原因發熱診治的內科醫師,即使能將某一份病例資料分析得透徹明朗,最終卻可能無法得出有價值的結論;由大量診治經驗積累而形成的直覺,往往能在不為他人重視的線索中找到突破口,請這些有特殊經驗的醫生會診,能夠解決實際問題、提高會診質量。
抗生素、激素和退熱藥物濫用
抗生素 不明原因發熱是抗生素濫用的“重災區”。對尤其他醫院轉入我院的不明原因發熱患者進行用藥分析后發現,全部患者均使用過抗生素,且多為聯合、反復用藥,其中不乏由普通感冒最終演變為抗生素相關藥物熱的病例。
一例25歲男性患者,入院時同時使用數種抗生素,曾用抗生素多達15種。在停用全部藥物1天后,患者體溫下降,3天后完全康復。該患者的最終診斷為抗生素相關藥物熱。
一例膽管癌患者因術后反復發熱而接受多次院內外會診,但其最終的診斷卻為術后長期“預防性”應用抗生素所致藥物熱。
此外,濫用抗生素亦可干擾血液細菌培養結果,不利于病因診斷。
激素 在臨床上,將激素作為一種“退熱藥”使用的醫師并不少見。雖然部分醫師之所以使用激素是迫于患者及其家屬的壓力,但這也是其與患者溝通能力缺乏及對疑難疾病診治水平不高的表現。
對于惡性腫瘤或全身性細菌感染患者,濫用激素必將使其原發疾病加重,因此濫用激素的行為危害極大。
解熱鎮痛藥 筆者曾在會診一例63歲女性不明原因發熱患者時被告知,在兩次門診就診仍不能明確病因后,接診醫師囑該患者及其家屬“使用消炎痛栓退熱,沒有其他辦法”。
這是濫用解熱鎮痛藥的典型例子。解熱鎮痛藥雖可使發熱患者體溫很快出現短暫下降,但卻會掩蓋病情(如熱型等),且患者若因大汗而脫水,則后果將非常嚴重。
此外,非類固醇類解熱鎮痛藥的胃腸道副作用(如誘發潰瘍病致胃腸道大出血等)也不容忽視。但對于高熱且嚴重影響生活的患者,應適當使用物理降溫,以控制其癥狀并防止高熱所致的其他損害。
支持治療在病因診斷中的地位
引起不明原因發熱的病因多為消耗性疾病(如感染和惡性腫瘤),發熱本身亦可提高機體基礎代謝率,長期發熱將使患者呈嚴重消耗狀態;此外,不明原因發熱患者常存在納差及胃腸道不適,營養攝入不足。因此,在不明原因發熱患者中,營養不良和水電解質紊亂十分常見。
在積極尋找病因的同時,若忽視水電解質平衡和營養物質的補充,少數患者將在病因明確前已發生消耗性衰竭,難以承受進一步檢查。
2015年5月19日,由澳大利亞藥理學會和英國藥理學會主辦的澳-英聯合藥理...[詳細]
2月28日,GW制藥宣布美國FDA授予該公司用于治療兒童Lennox-Ga...[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