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一論壇網上來自河南一醫院的一名全科醫生的感慨(吐槽)讓很多同行感同身受。
據醫生的帖子得知,醫生去年離開單位到鄭大一附院外科進修學習,原本是打算學成歸來大展身手的,可當進修結束回到原單位后才發現事情沒有那么簡單。不知道是基層醫院沒有吸引力,還是DRGDIP的普及,亦或是藥物耗材的集采,醫生所在的科室人越來越少,半天不見一個病人,感覺要倒閉了。
醫生表示,在原單位完全看不到希望,感覺醫生越來越難做了,到底要不要換個職業?
在醫生的帖子下面,有同行評論表示,大家都一樣,越來越難干。該同行在一家社區醫院工作,按理來說社區醫院病人不會少,因為有既定的目標人群,但近半年來,同行發現科室接診的患者少了一半,就連之前一個患有慢性支氣管炎的老病號都沒再去過醫院。
其實除了基層醫生之外,三級醫院的醫生也過得沒那么輕松。
前段時間,一同行和“愛愛醫”抱怨,因為病源問題,醫院給值班醫生下達了必須收治病人的任務指標,收治病人最少的醫生要被扣錢。可事實是,一個月快要完了,他還一個病人都沒收到。為此,同行表示:
該同行所在的醫院因為病源問題,給值班醫生下達了必須收治病人的任務指標,收治病人最少的醫生要被扣錢,有實力的醫生都跳槽了。
話題回到文章開頭,在醫生的帖子下面,大多數醫生都表示目前工作越來越累,提不起干勁,找不到職業激情。而產生這種負面情緒的,大多都是因為“沒有保障”“醫院拖欠工作或是績效獎金”等等。
當然,這也并非是醫生們傳播負面情緒,今年年初就陸陸續續有醫生反映醫院降薪的問題。到下半年,多起因醫院發不出去工資,員工討薪的消息被媒體報道,有些醫院還因為發不出工資,解雇幾百名員工上了熱搜。
雖然專家們表示,醫護能不能安心工作的首要條件是他們的是否有基本的生活保障,相關部門一定要盡快落實發工資這件事,不能因為拖欠工資的問題,把醫護往外趕。
可事實是,到目前為止,上述提到的這些問題,都還沒有一個好的解決辦法。
近期,一個叫“提桶跑路”的詞頻繁出現,讓人看了覺得有些搞笑,但更多的是辛酸。
為何醫生會“提桶跑路”?
有醫生對“愛愛醫”直言:一旦醫生的心態發生了改變,就很難堅持了。醫生一直被稱頌為“白衣天使”,不斷地被道德綁架。可事實是,大家都只是普通人,同樣為了養家糊口,為了謀生而努力。
可作為謀生的手段,醫生卻付出和收入不成正比,不停的被要求奉獻,除此之外,還要擔心被扣績效,被扣工資。工作十幾年,一直在溫飽線上掙扎,在這樣的情況下,工作激情真的很難保持。
再者就是令人無比頭疼的醫患關系。不管男女老少,只要出現不愉快的事,就開始投訴,不管自己有沒有理。而作為被投訴方的醫生,不管對與錯,都要被罰!大家都互不信任,都防著彼此。這無形中也給醫生的工作帶來了很大的困擾。
基于上述兩點原因,加上社會上的各種誘惑,很多醫生對這份工作沒了歸屬感,產生了職業倦怠,就會選擇辭職離開。
當然,這并非是危言聳聽!
2022年5月份,Medscape 發布了一項針對醫生職業倦怠的數據報告。
該報告調查了29個科室的13000多名醫生后,發現47%醫生存在職業倦怠的情況,而中國醫生的職業倦怠率高達66.5~87.8%,遠高于其他國家。
另據Medscape數據分析,在所有科室中,急診醫生的職業倦怠程度大幅上升,從2021年的 43% 上升到了2022年的 60% ,成為所有科室中倦怠比例最高的一科。
這樣的情況是不容樂觀的,若是醫生的職業倦怠得不到解決,估計未來會有越來越多的醫生選擇離開。
來 源 | 愛愛醫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請備注來源,違者必究
最新!醫生的平均年薪由改革前2011年的5.65萬增加到2023年的19....[詳細]
連續工作滿15年或累計工作滿25年且仍在崗的鄉鎮衛生院專業技術人員,在滿足...[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