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母質瘤又名鈣化上皮瘤,是一種好發于頭面頸部的良性腫瘤,面部毛母質瘤臨床上很少見。近年我科收治2例小兒面部毛母質瘤,現報告如下。
1 小兒面部毛母質瘤病例簡介
例1,患兒,男,4歲。左耳前腫物1年余,生長緩慢,無明顯不適癥狀。入院查體:一般情況良好,心肺腹四肢未見異常。專科檢查:左耳前可見一大小約2.5 cm×2.0 cm×1.2 cm的腫物,表面皮膚顏色暗紅,皮溫正常,腫物質地較硬,外形近似橢圓,界限清楚,與皮膚粘連,基底可移動。術前診斷:左耳前腫物性質待查。治療經過:術前進行血、尿、便三大常規檢查及肝功能、胸透、心電圖檢查,各項結果未見異常后,于全麻下行左耳前腫物切除術。術中切除與腫物粘連的皮膚,見腫物位于皮下,周圍有完整的包膜,質硬。病理診斷:毛母質瘤。
例2,患兒,女,3歲。右耳下腫物6個月余,生長緩慢,無明顯不適癥狀。入院查體:一般情況良好,心肺腹四肢未見異常。專科檢查:右耳下可見一大小約2.0 cm×2.0 cm×1.0 cm的腫物,表現皮膚顏色褐紅,皮溫正常,腫物質地較硬,外形近似橢圓,界限清楚,與皮膚粘連,基底可移動。術前診斷:右耳下腫物性質待查。治療經過:術前進行血、尿、便三大常規檢查及肝功能、胸透、心電圖檢查,各項結果未見異常后,于全麻下行右耳下腫物切除術。術中切除與腫物粘連的皮膚,見腫物位于皮下,周圍有完整的包膜,質硬。病理診斷:毛母質瘤。
2 小兒面部毛母質瘤病例討論
2.1 面部毛母質瘤流行病學情況
面部毛母質瘤可見于任何年齡,以青年人多見,兒童次之。大多單發,以頭頸部較為常見,其次為面部、上肢及軀干。面部毛母質瘤為良性腫瘤,不遺傳,偶有癌變。
2.2 面部毛母質瘤組織來源
普遍認為來源于原始上皮胚芽細胞,但也有學者認為其來源于毛細胞或皮脂腺上皮細胞。
2.3 面部毛母質瘤臨床表現
為位于真皮或皮下的實性結節,質硬,直徑在2 cm左右,生長緩慢,表面皮膚顏色正常或暗紅色或褐紅色。腫物可程度不等地隆出皮面,少數瘤體與表皮粘連。因為腫瘤有完整的結締組織包膜,故周界清楚。
2.4 面部毛母質瘤診斷與鑒別診斷
面部毛母質瘤表現為深在硬性皮下結節,應與表皮囊腫、皮膚纖維瘤、脂肪瘤等鑒別。確診主要靠病理。組織學檢查:大量的嗜堿性基底樣細胞,類似毛母質細胞,以及其角化而成的“影細胞”,角化的細胞可發生鈣化,甚至骨化。“影細胞”是本病的特征性改變。本病偶可癌變,表現為毛母質細胞的異常增生,并可見多數絲狀分裂象。
2.5 面部毛母質瘤治療
手術切除為唯一的治療手段,切除完整不復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