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7月10日,昆明已辦理醫師多點執業1765人次,其中在職人員1228人次,退休人員537人次,多點執業醫師群體呈現“穩中漸長”的良好局面。
作為全國率先試點城市之一,昆明醫師多點執業自2009年4月啟動以來,在探索建立適合醫療衛生事業發展和社會醫療服務需求增長等方面,做出了積極嘗試。從最初的觀望,到目前的隊伍逐漸擴大,醫師多點執業實施3年以來,逐漸形成良好的“破冰”之勢。而退休醫生的紛紛加入,更成為昆明醫師辦理多點執業的“主力軍”。
退休專家是“人氣王”
在昆明乃至省內,昆醫附二院原婦產科主任趙茂娟是成名已久的老專家,是云南婦產科“圣手”。從醫40余年,經她診治的孕產婦不計其數。
退休后,趙茂娟被原工作單位返聘,每周一坐鎮專家門診,仍然扮演學科帶頭人的角色,遇到疑難雜癥,醫師們總愿意向她請教。退休至今,她仍是一個大忙人,盡管主動壓縮了門診時間,但每次接診人數都不少于30人,很多患者都是沖著她的名聲來的。
“我還心有余力,想為更多的患者服務。”2009年,昆明市試點醫師多點執業的消息讓趙茂娟有了改變的可能,她提出申請,想要增加一個執業地點。在多家醫療機構伸出“橄欖枝”的情況下,趙茂娟與西山區婦幼保健醫院建立合作關系,幫助其建立了醫療團隊,每周二至周五,在西山區婦幼保健醫院坐診。“我們聽說趙主任在這坐診,就趕過來了。”如今,該中心宣傳冊中隨處可見趙茂娟的身影,許多孕產婦也因為掛不上附二院的專家號,輾轉打聽到這找到了她。在西山區婦幼保健醫院,趙茂娟每天要看四五十個孕產婦。
像趙茂娟一樣,截至7月10日,昆明市共有537人次的退休醫生,辦理了多點執業,占多點執業醫師總人數的30.42%。“特別從今年起,有越來越多已經或即將退休的醫生前來咨詢辦理多點執業,發揮了資深醫生的余熱,也推動了醫療衛生人力資源的合理流動。”昆明市衛生人才服務中心主任吳青介紹。
多點執業醫師群體穩定
“昆醫附二院少了一個趙茂娟可能沒什么,但西山區婦幼保健中心多了一個趙茂娟,可能就完全不一樣了。”西山區婦幼保健醫院負責人林暢慎說。 “與公立大醫院相比,民營醫院、基層醫療機構最緊缺的資源是人才。”林暢慎說,“其實很多基層醫療機構硬件條件與服務都不錯,但由于缺乏學術、學科帶頭人,技術跟不上,患者不愿意來,發展舉步維艱。”
“培養醫學人才周期長、成本高,如何最大化發揮人才作用,一直是醫療行業的難題。”林暢慎說,目前教學、科研資源集中在大醫院、公立醫院。現有科研項目能否銜接、學術研究能不能繼續,學術地位、學術交流的機會和業內認可度都與所在醫院的名聲相關,基層醫療機構想獨立培養一個學術帶頭人很難。
吳青介紹,過去限定執業地點,導致絕大多數醫療人才集聚在公立醫院,基層醫療機構和民營醫院人才匱乏,遠不能滿足實際需求。實施多點執業新政之后,打破了醫療資源的壟斷,為基層醫療機構和民營醫院的發展帶來契機。
從最初的觀望、到目前的隊伍逐漸擴大,醫師多點執業實施3年以來,逐漸形成良好的“破冰”之勢。受醫師多點執業政策的吸引,部分公立醫院與基層醫院、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建立了技術對口協作關系,支持醫師選擇到對口聯系的社區和基層醫療機構多點執業。截至7月10日,昆明已辦理醫師多點執業1765人次,其中在職人員1228人次,退休人員537人次。較穩定的多點執業醫師群體,促進了優質醫療資源向社區的合理流動。
受醫師多點執業的帶動,基層醫院和社區機構的診療量明顯提升,為患者“小病進社區”提供了技術支持。據統計,去年昆明市多點執業醫師第二執業機構總診療人次數比實施前增加14%,收入增加29%。
全面推開任重而道遠
去年,昆明市啟動了醫師多點執業評估工作,共發出評估調查表1421份。評估統計數據顯示,90.9%的受調查醫師對多點執業政策表示支持。 “多點執業實施后,醫師可以在完成本職工作后,有選擇地到其他醫療機構從事診療活動,既增加了收入,也更好地實現了專家的自身價值。”業內人士表示。
據了解,試點以來,昆明公辦醫院辦理醫師多點執業的人數占辦理總數的70%以上,且基本為正向流向,即市級醫院向縣級醫院和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流向,縣級醫院向鄉鎮衛生院流向。同時,多點執業第二執業地點為民營機構的人員超過50%,為民營醫院的發展注入“活力”,優化了醫療資源的配置。
今年,云南的醫師多點執業范圍也從昆明市逐漸擴大到全省。試點期間,全省各級各類醫療機構符合多點執業條件的醫師,均可按要求申請開展多點執業。但到目前為止,此項工作仍是以昆明市為主,地州辦理的寥寥無幾。
“表面上看,對醫生外出執業限制少了,但真正落實下來還是會有阻力。”某三甲醫院醫務部主任認為。 首先,現行醫院的人事管理制度、“誰培養誰受益”的用人準則、職稱聘任制度、編制和補貼等問題,短期內還沒有隨著多點執業出臺配套政策,成為限制人才從單位流出去的主因。
吳青表示,雖然昆明取消了副主任以上職稱醫師多點執業需要原執業單位同意的限制,但部分醫院的內部管理政策在一定程度上也造成了醫師流動的困難。
其次,在現有的《執業醫師法》下,“不規范”的多點執業也大量存在,而且更具吸引力,如對口支援、院際會診、“三下鄉”等。醫生既不用辦理執業地變更手續,又能實實在在地得到多點執業的實惠,也就不會再“多此一舉”地增加注冊地了。
此外,業內專家認為,醫生多點執業真正推廣開,衛生行政主管部門對醫生執業行為的約束、規范和監管將成為重點和難點。其工作模式、方式方法,以及出現醫療糾紛后的查處程序等都需要跟進和配套,以保證“多點執業”這一便民利民方針的可操作性,真正打破原有的“醫療資源是按行政區域配置、一級醫院一級水平”的局面。
2015年5月19日,由澳大利亞藥理學會和英國藥理學會主辦的澳-英聯合藥理...[詳細]
2月28日,GW制藥宣布美國FDA授予該公司用于治療兒童Lennox-Ga...[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