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朋友圈流傳的一頁“醫患溝通記錄”火了,患者家屬竟然堂而皇之地在記錄本上寫道:“如因肺炎醫治不力,導致嚴重后果,本人必將采取**。”剛開始還以為是哪位熊孩子的作弄和調侃,事后經過驗證的確是出自某位醉酒家屬的筆下。讓人欣慰地是,所在醫院在第一時間報警,妥善解決了此事。
一、醫患溝通何以成了威脅?
雖然看似一件鬧劇,卻也真實無疑的暴露了當今并不和諧的醫患關系。“本人必將采取**”,任何一位醫生看到這樣的威脅,估計都會噤若寒蟬。在部分患者看來,我來醫院花錢看病,所謂“收入錢財,祛病消災”,你必須竭盡全力醫治好我的或者家屬的病,否則我的錢不是白花了?而且治病救人是你的義無反顧的職責,看不好就是你的過失,那就別怪我不客氣了。說起來似乎大言不慚,卻忽視了幾點基本常識:
一是你交的費從來都沒有直接落入醫生腰包,而用于了所在機構的運轉,至于為什么看病那么貴這就不是醫生所能掌握的了;二是疾病復雜多變,面對不斷涌現的新病種和突發的新意外,醫生很多時候是無能為力的;三是即使醫生的治病救人的職責再怎么天經地義,作為求醫者對醫生最起碼的尊重和感恩是要有的,而非一副趾高氣揚的樣子,拋開道德不說,別人有權不給看病,因為看不了你的病。
二、威脅真的比溝通更有用?
相信即使再高明的醫生,也不敢許諾看好某種最簡單的病。因為每種病都有不同的可能,治療過程都存在著太多的不確定性,誰都不可能完全保證絕對的安全。或許,從醫者都會有這樣的內心世界:你來找我看病,不用囑托,我也必將盡其所能的減輕你的病痛,治愈你的頑疾。要知道醫患之間最重要的基礎在于信任,如若連最基本的原則都缺失,那么兩者之間的關系要么是曹操之于華佗,華佗被殺;要么就是蔡桓公之于扁鵲,扁鵲逃走。最后的結果如出一轍,患者無醫可求,受害的也將是自己。
面對當下復雜交織的醫患關系,早已影響到了醫生治病救人的心態。原本救死扶傷的天職,卻總要考慮考慮治療以外的安全感。這不是醫生的自私,這是**。因為在為他人進行診治的前提,是需要自身安全的。如果救治了一位患者,自己的生命卻受到了極大的威脅,這能不讓人氣餒和灰心。威脅真的有用嗎?答案明顯是否定的,它不但起不了正能量的支持,反而是負相關。威脅醫生之后,真正威脅的是患者自己的生命安全,受害的也將是患方。
三、醫患雙方的理解很重要!
醫生同仁在與患者溝通時,或許都會遇到形形**的患者及家屬。知情同意書明明是為了讓其知道所做的手術、所用的耗材、可能的風險,對醫患雙方都是有好處的,卻總被患者及家屬誤認為是為了推脫自己的責任,防止醫鬧,怕發生意外后承擔賠償,如此云云讓人聽了心寒。但即便真是這樣的理由,這能簡單的將全部的原因推在醫生身上嗎?要知道當下的醫患矛盾導致的雙方不信任才是罪魁禍首,如果每次診療醫生都無后顧之憂,那決然是不需要簽寫那么多的溝通記錄的。
要知道在醫患的契約中,患者有三種可以選擇的權利:一是選擇醫院的權利,二是選擇醫生的權利,三是選擇手術方案的權利。每位患者都可以在均衡利弊以后做出選擇。沒有哪個醫生會強迫你做某種手術,最終的選擇權在你。因此患者應對醫生多些理解和支持,既然來尋醫就要對醫生有最基本的信任,表示最基本的尊重。醫者仁心,既然當初選擇了白衣天使這份職業,就會全力以赴的救治自己的每一位病患,人命關天,決然不會有哪位醫生故意將自己的患者看死的。
良好醫患之間的溝通是治病救人的最基本前提,只有患者及家屬完全信任醫務人員,心存感恩之心積極的配合,醫生才能靜下心來來心平氣和的專注于手術,患者才能得到最及時最合理的治療。如若,每一次治療前的溝通都變成了威脅,那么終將有一天這世上將再無良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