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的規培已經越來越偏離其原本設計的軌道,原本規培的目的是為了提高剛入職的人員的綜合臨床技能而設計的,而現在規培人員更多的成為了一種廉價甚至是免費的勞動力,而很多醫院對此并不知足,這些年很多醫院出現的奇葩事件一次又一次的刺痛著規培人員的內心,在將來,真的出現用醫荒的時候,醫院除了吐槽醫患關系緊張,**補貼不到位之外,是不是應該反省一下,你的員工為何不愛你這個醫院,是不是你的某些政策逼走了你未來的骨干力量。
近日,筆者無意中看到了幾張圖片,其中兩張圖片上的內容(具體內容見圖一,圖二),讓我覺得可能將來醫生的離職潮會成為一種常態。就圖一的內容已經違背了勞動法,筆者為此特意咨詢了中國政法大學的朋友,按照目前我國勞動法的第36條,國家實行勞動者每日工作時間不超過八小時、平均每周工作時間不超過四十八小時的工作制度。而圖二的內容已經震撼住了筆者,在列出了那么多的超標要求、用來顯示自己的醫院如何嚴格、如何培訓到位的同時,特意加黑加粗了:本院特點就是工作量大(遠遠超過國家勞動法的工作時間),而且給你們的補貼還少。
(圖一)
(圖二)
這兩張圖片讓我聯想到不久前,大概1年前吧,沈陽某家醫院科室內的飲水機上那個貼條事件,具體事件如下:某個科室的飲水機上貼著一個紙條,上面寫著:請規培人員及進修醫生到開水間打水,本飲水機僅供本科室內醫護人員使用。上述這些事件可以說徹底暴露了目前我國身處“食物鏈最底層”的規培醫生的真實處境,醫院對于這些規培人員的使用強度超大,而且不愿意加大對他們的補貼。而在臨床技能上,這么高強度的規培真的會提高新入職的醫生的基本技能么?真實的情況是:規培醫生在外面科室輪轉的時候,對于外科醫生而言,可能就是拉鉤、補病志的無限循環,最近還有相應的醫學自媒體平臺爆料,在上級醫生不放手的情況下,個別外科醫生3年時間連皮都沒縫過;對于處于規培輪轉狀態下的內科醫生而言,很可能那幾年在外面科室就是干著貼化驗單、辦出院、寫病志的最基礎的工作。大部分輪轉科室的帶教人員,都不會在實際操作中會系統的安排相應的教學,基本都是把“規培人員”當廉價勞動力來使用。而且我國目前地級市的規培醫院,其整體教學水平令人堪憂,很多到大學附屬醫院進修的地級市規培基地的骨干醫師也常常說,自己當年都是野路子出生,現在自己還得惡補相應知識,都不知道如何去教那些剛入學的“規培生”.
目前來說,急診、兒科已經出現明顯的用醫荒,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很多醫療系統的人把這個完全歸罪于目前緊張的醫患關系和**補貼太少、和醫生勞動強度太大。很少有醫院的高層領導去反思,自己醫院是不是真的把自己的員工當做“家人”一樣來看待。要知道,現在這個身處“食物鏈”最底層的規培人員才是醫院真正的未來,他們十年、二十年以后會是醫療界的主力,本來大形勢下,從醫的人員就有減少的趨勢,如果醫院在這些新人剛入職的時候就讓他們對醫院沒有一點歸屬感,使得因為高強度的醫院壓迫下來的工作和無法補貼的家用的那點可憐工資而被迫轉行,最終使得醫院、醫生來個兩敗俱傷的結局,這絕對不是一件好事。
筆者這些年來的感覺就是,行醫越來越艱難,而當連醫院都不把自己新入職的員工當自己人來看的話,那么醫生的未來在哪里,醫院的未來在哪里,中國未來的醫改方向又在何方?我們可能改變不了**對于醫療補貼的額度,可能改變不了患者對于醫生群體的不信任,但是醫院可以改變對規培人員的態度,能夠給予他們多一點關愛,而不是把他們單純的當廉價勞動力來使用,也許我們大家都能挺過目前這個“醫療行業的寒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