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大醫院醫生,為何這么累?”近日,由華山醫院工會牽頭的市醫務工會重點課題《上海市三甲醫院臨床醫務人員職業壓力與倦怠狀況及心理健康援助對策研究》發現,職業壓力以及職業倦怠,已顯著困擾著大醫院醫生身心健康,76%的醫生在情感衰竭方面存在中重度倦怠,78.8%在面對服務對象和環境時存在倦怠,54.2%認為欠缺個人成就感。與固有認知有所偏差的是,現有醫患關系,并未列入醫務人員工作壓力三大主因
專科醫院醫生職業倦怠程度更高
《上海市三甲醫院臨床醫務人員職業壓力與倦怠狀況及心理健康援助對策研究》 持續8個月,涉及上海10家三甲醫院臨床醫務人員(包括醫生、護士、醫技人員),其中6家綜合性醫院、4家專科醫院。共發放調查問卷1200份,收回有效問卷1180份,有效率達98.33%.調查結果顯示,在職業倦怠方面,專科醫院醫務人員明顯高于綜合性醫院醫務人員。課題帶頭人、華山醫院工會常務副主席蘇家春說,所謂職業倦怠,主要包括情感衰竭、去人格化、低個人成就感三方面。情感衰竭指工作沒有活力與熱情,去人格化指對工作對象和環境采取冷漠態度,低個人成就感指傾向于消極地評價自己。
專科醫院醫務人員為何倦怠感更強?黃志恒是兒科醫院住院醫師,入職6年。他告訴記者:“兒科醫生壓力大、風險大,收入待遇與付出不成正比,這會導致倦怠感。少子時代,1名患兒看病、6名家屬陪同成為常態,醫生心理壓力陡增。”
蘇家春說,綜合性醫院科室多,涉及疾病類別廣,專科醫院病種相對集中、醫生面對的患者比較單一,容易產生倦怠;另外醫學靠的是多學科綜合診療,許多疑難雜癥在綜合醫院可以通過多學科會診集思廣益,而專科醫院可能只能靠醫生個體,壓力也相應增大。
醫患關系并非是壓力最主要來源
固有認知認為,當下敏感的醫患關系,造成醫務人員“壓力山大”.調查發現,這一認知和實際并不相符。排在前三位的壓力來源是:外部環境、工作負荷、職業發展。醫患關系僅列第四位。
華山醫院血液科副主任醫師陳勤奮從業25年。她說,醫患關系并非如外界以為的敏感、緊張。很多時候,患者對醫生的信任、理解,有時反而是醫生堅持下去的動力。陳勤奮認為,壓力最關鍵還是來自醫生職業的屬性。例如,工作時間長、醫教研“三位一體”要求高,在家也難有閑暇時間,常常吃了晚飯后繼續看病歷、查文獻等。
調查發現:31歲至50歲人群情感衰竭最強烈;急診/重癥監護室、兒科、婦產科等,職業倦怠感尤為突出;護士群體倦怠感強于醫生群體。
多數醫生選擇“鴕鳥式”回避壓力
過去一年間,74.4%的醫務人員認為自己能有效應對壓力;59.9%的醫務人員又認為,工作壓力普遍較大。透過這對矛盾可以看出,不少醫務人員愿意選擇“鴕鳥式”回避壓力。多名三甲醫院醫生表示,臨床、科研雙重壓力正日漸加重。臨床上,患者數量持續增加、服務要求亦水漲船高;科研領域,課題、論文在職業發展中所占比重增加,“未來看不到出口,只能做好眼下工作”.
蘇家春表示,“鴕鳥式”回避壓力的方法,并未從根本上解決問題,而是將情緒方面的壓力掩藏起來。目前,以換位思考醫患關系、提升醫生心理成長為導向的巴林特小組(匈牙利精神分析學家巴林特在1950年創立,專門針對緩解醫務人員職業壓力的培訓和研討),在多家醫院普遍推廣。業內專家提出,巴林特小組在出現問題后緩解不良情緒方面不失為有效工具,但事先預防、發生問題時的及時干預等,也不該留白。醫療機構應主動為醫務人員提供更有針對性的全方位員工心理關愛,切實為醫生減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