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訪專家 北京大學醫學人文研究院院長助理 王 岳 清華大學醫院管理研究院教授 劉庭芳
老齡化社會步伐的加快,令人們對醫療資源的需求越來越旺盛。可作為醫療資源核心的醫生,近年來在我國卻呈逐漸流失的趨勢。日前,一家醫學專業網站發布《2015醫生流失情況調查報告》(以下簡稱為“報告”)明確指出,隨著醫生流失現象愈演愈烈,未來可能只有20%的醫學院學生會成為醫生。
“80后”成離職主力軍
該報告是去年9月起,面向醫生、科室負責人、人力資源管理者和院領導開展的網絡調查,共收集有效樣本8942份,針對醫生流失的年齡特征、不同級別醫療機構醫生流失情況及再次擇業方向等熱點問題給出了詳實數據。《報告》指出,我國每年培養約62萬醫學生,但從醫人數不容樂觀。2007年--2013年,醫學院招生人數年增長率為6%,醫學畢業生增長率10.6%,但醫師(含助理醫師)年增長卻只有4.2%,呈現滯后狀態。醫學生的培養時間漫長,一個醫學生成為執業醫生的周期為7--8年,按照這個增速,5--8年后,可能只有兩成醫學生會成為醫生。
令清華大學醫院管理研究院教授劉庭芳更為擔憂的則是,近年來的醫生流失不再是零散的個人行為,而是有規模性的群體性行為。《報告》的數據也給了強有力的佐證: 25--35歲的“80后”醫生是離職的主力軍,比例高達65.5%,其中不少都是三甲醫院的骨干醫生。還有一些醫生表示,“能走的都走了,目前還沒走的也有了離心”.這種發展勢頭如果不加以遏制,很可能成為一個惡性循環:沒有足夠的醫療人才,難以應對醫院高速發展需要和民眾健康需求的增長。人才的長期流失,現有醫生的工作負擔會越來越重,“醫生少、病人多”環境下所衍生的職業倦怠、醫療事故等問題也可能隨之而來,這樣更會加速醫生的流失。
除了整體“工作生態”的失常,當下的醫生流失還存在明顯且出人意料的“結構化”特點。《報告》指出,與一級醫院和二級醫院相比,三級醫院醫生的離職意愿更為強烈,高達63.4%.同時,《報告》還顯示,64.62%的醫生在轉行后不想繼續從事醫療領域的工作。“如果這些流失的醫生徹底告別醫療行業,那將是國家醫療資源的嚴重損失和浪費。”劉庭芳表示。
收入和壓力是離職主要因素
醫學生畢業不愿意從醫,從醫者又極力想逃脫的原因是什么呢?
首先,收入低。2015年發布的《中國醫師執業狀況**》數據顯示,超六成被調查醫生不滿意自己的收入,認為付出與回報不符。劉庭芳表示,由于職業的特殊性,醫生的入職門檻很高,動輒就是碩博起點,但“高配置”并未帶來高收入。尤其是剛進醫院工作的青年醫師,第一年每個月的工資只有1000多元。一項調查數據顯示,我國衛生行業人員收入水平僅高于社會平均工資18%.而在發達國家,醫生的薪酬為社會平均工資的3--5倍。《報告》中就指出,很多從醫院離職的醫務人員,再就業會更加看重“薪酬福利”和“對自己專業地位和視野的提升”兩項指標。因此,他們的去向也分為兩類:一部分去民營醫院。這種情況下,待遇和專業地位較之前都會有所提升,但去民營醫院算不上醫生流失,只能說是正常流動,因為無論在何種性質的醫院,都是給患者看病,本職工作并沒有丟;另一部分則去了大型的醫藥企業,這類則是徹底的轉行,有的做了藥企主管,有的做了高級醫藥代表。這些地方工資相對較高,福利待遇和工作條件也都不錯。
其次,工作累。相關數據顯示,美國超半數醫生每周工作45小時,看25--75個病人,國內醫生遠高于這個數,在不少三甲醫院,一個醫生半天的門診量就達60人左右。“一周工作7天,兩個星期三四次通宵夜班”對一個***出診的醫生來說是家常便飯。忙門診、忙手術、忙科研更是生活的全部,遇到危急情況還要隨叫隨到。
再次,不被尊重。國內某網站調查顯示,90%的醫生覺得自己不幸福。近年來傷醫事件頻發,動輒打罵,甚至揮刀相向的生存環境,讓醫生成了高風險職業。數據顯示,59.79%的醫務人員受到過語言暴力,13.07%的醫務人員受到過身體上的傷害。正是這樣的環境“**”,導致六成以上的醫生不希望子女再從醫。北京大學醫學人文研究院院長助理王岳認為,這也是為何三級醫院醫生離職意愿高的原圖,因為他們多是領域內的佼佼者,他們的職業自尊心更強。而社會認同感持續走低,會造成強烈的心理落差。
最后,“功利主義”作祟。衛計委曾三令五申,嚴禁醫療機構向科室下達經濟指標,嚴禁將醫務人員收入與科室經濟收入直接掛鉤。但很多醫院充耳不聞,變相將經濟指標換成了“工作量”.這其實是換湯不換藥,使醫生在面對事關生死的工作外,還要想著如何完成“任務”,在繁重壓力下又埋下一個沉重心理負擔。
尊重醫生,提升人文關懷
兩位專家共同表示,醫生能否重新“回歸”,需要國家、醫院及社會層面的共同努力。
首先,提高醫生待遇。國家應加快醫改落實進度,通過改革,努力讓醫生獲得合理、體面的收入,這對管理紅包、回扣及緩解醫患關系都能起到積極作用。
其次,加強醫生的人文關懷。一方面,國家和醫院應制定相關的法規及制度,保證醫生休息的權利;另一方面,醫院應適時幫助醫生進行心理減壓,疏導不良情緒。
最后,營造“尊醫、愛醫”的氛圍。醫學本身具有局限性,無法控制和解決所有疾病,不要認為“去了醫院就該治好病”.**要號召全社會尊重醫生,接納醫學的局限性,為醫生創造一個好的執業環境。
此外,王岳還表示,醫療領域也要認清系統內的不正之風,及時清理害群之馬,改善自身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