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上半年,Medscape發布調查稱,目前缺乏職業信心的醫學生、醫生竟然高達50%和46%.無獨有偶,2012年,作為“十二五”教育規劃項目“醫學素質教育”研究成果的一部分,北京大學發布了一項針對醫學生的調查,其結果與Medscape竟然非常接近。
此外,這份調查還顯示,醫學生對就業前景的信心從2010年近60%下降到2012年的50%,這個數字預計會繼續下降,這甚至會影響我國未來醫療行業的發展。
作為一名醫生,我們的自信心到底都去哪了?
首先,我國教育體制所致,初入醫學學習階段,醫學生心理成熟度不夠,知識了解面很窄,并不能適應中學生與醫學生角色的轉變。往往發現預期與所想不符,越學越傷心越學越失望,自然難以培養專業自信。
其次,醫生這個職業本身的特點相比其他職業完全不同,學歷要求高、學習周期長、付出回報慢、就業壓力大,自信心不斷降低。在上述調查中,超過93.4%的受調查者認為醫療行業“工作壓力大”.
最后,醫療制度不完善、醫療體制不健全、醫療形勢不樂觀、醫患關系很緊張、媒體報道不真實,讓醫生工作壓力很大,健康堪憂,自信驟減。
那么,該怎么提升醫生們的信心呢?
第一、醫學生選擇醫學專業的時候應該更慎重。提前主動去了解醫生這個職業,有了初步的認識和了解以后,仍然有興趣,發自內心地喜歡,愿意為之努力和付出,再去選擇。
第二、醫學院應正確引導醫學生職業認知、加強醫學生的職業認同感教育。當前醫患關系緊張,因此改變醫學畢業生價值觀,幫助其建立積極的應對心態便成為必不可少的教育內容之一。
第三,醫生自身應更看重工作中的無形價值。
在我國,年輕醫生待遇普遍較低已成為一種社會普遍認同的現象。年輕醫生應該看到未來的發展空間、醫院所提供的事業平臺等。作為一名真正的醫生,臨床工作中的無形價值也不容小覷,包括救死扶傷的使命感和帶來的成就感。
但真正能改善現在這種現象,歸根結底需要醫學教育、醫療環境的改善。不可回避的是,目前醫療行業整體情況如此,制度如此。我們理解醫生對自身價值的追求,但建議除了找準自身定位外,國家更應該關注醫療行業的整體情況。這也就是最后一點,最重要的一點。
第四,醫療行業現狀應引起國家關注。
1、國家應該進一步完善醫學教育、醫療體制的改革,逐步改變“醫學教育模式”與社會需求不協調,病人“看病難”的局面,采取措施改善目前的醫療環境,緩和醫患矛盾,不要把這種不完善的后果全部讓醫生來背負。
2、國家應該規范媒體報道。從整個社會來看,現在社會普遍存在對醫生行業的誤解,認為醫生待遇好(外快多),社會地位高(自大),加上現在媒體的諸多負面不實報道,導致對醫生的誤解更多,認為醫生唯利是圖、不負責任。媒體各種報道不要過分夸大醫生職業的“陰暗面”,應該從根源處尋找原因,如實、理性地報道,不要煽風點火,擴大醫患矛盾,應該起到督促的作用,為醫療行業的改善和改革作出應有的貢獻。媒體同樣也應該報道各種“陽光面”,醫生中不乏醫術高明、醫德高尚的人,應該讓社會大眾去了解,去體會這份日夜奔波、無怨無悔、救死扶傷的心。
3、進一步完善社會分配機制,提高年輕住院醫生工資待遇、賦予其應有的社會地位,給予精神鼓勵,幫助其建立職業自豪感。這在一定程度上對醫學生有較強的激勵作用,可幫助其找到自身價值和優勢,提高職業認同感,提高作為醫生的自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