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人的重視不夠,是醫改過程當中一個嚴重的問題。日前,中國醫學科學院醫學信息研究所所長代濤在解讀《中國醫改發展報告(2009——2014)》時指出,不解決人的問題,改革就不太容易獲得預計的效果。
目前,醫改正在全力解決看病難的問題。為什么會形成看病難?因為患者都扎堆大醫院看病,都希望掛專家號。專家號哪里有?只有大醫院才有。殊不知這些都是因為醫療衛生人力資源的嚴重不足造成的。老百姓也想在家門口看病,可是家門口沒有好醫生,誰敢放心地去?
其實,我們想要的好的醫療服務都是由醫務人員來提供的,沒有醫務人員哪里來的服務,缺乏好的工作環境,醫務人員又如何能做好服務?所以,代濤認為,目前我國醫療衛生人力資源嚴重不足,特別是優質醫療資源嚴重匱乏,這就造成了我們所說說的“看專家難”的問題。因此,解決這個問題,還需要重視和加大對醫療衛生人力資源的投入。
代濤說,從根源上講,整個社會對醫療行業的投入和重視還是不夠的。醫療行業辛苦,風險又大,而且受益和付出不是完全匹配。如此一來,就會造成惡性循環。沒有更多的人愿意從事這一行,從而使醫療人才更加匱乏,患者獲得服務就更難,服務態度和服務質量距離人們的期望差距也就加大。
加大對醫療衛生人力資源的投入,代濤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做出努力:
首先,要加快事業單位的體制的改革,促進衛生人力資源的合理配置。目前,我們對醫院的管理者建立正向的法人結構,改革事業單位的養老醫療的保障制度,在人才隊伍建設當中,特別是加強基層衛生醫療人才隊伍建設,增加對他們的吸引力。如果沒有基層的加強,醫改就很難說成功了。現在談醫改更多的是談看病就醫,實際上我們對健康的需求是保障健康,不單單是看病就醫,還要全生命周期的健康服務。
其次,讓醫務人員能夠按照他們的付出獲得應有的報酬。如果醫療服務的醫務人員的價值長期不能得到體現,那么醫改無論怎么改,都很難實現目標。醫改就是要打破醫療機構的逐利性,讓醫務人員根據其工作的風險、強度和技術含量得到一個價值體現。
第三,最根本的解決辦法,要加大醫療衛生人才的培養力度,改革醫學教育的模式。要強調醫教的協同,增加衛生人力資源的總量,優化人力資源配置,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從根本上解決我國醫療衛生隊伍長期不足、質量不夠高、結構不盡合理的狀況。特別要加強全科醫生制度的建設,盡快建立全科醫生制度,提高他們的收入,吸引人才留在基層,緩解基層衛生人員的短缺。要實實在在地給基層人員前途,還要“有錢可圖”.此外,要有更良好的職業發展前景,加強對住院醫師的培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