顛覆!搶救室常備O型血可救命
2015-08-12 16:18
閱讀:2302
來源:“醫學界雜志”微信號
責任編輯:李思民
[導讀] 眾所周知,國內醫生們在搶救患者需要輸血時,查對血型絕不馬虎。據香港大學深圳醫院急診科顧問醫生歐建恒醫生告訴《醫學界》,當遇到類似情況,他們的措施讓我們倍感意外
眾所周知,國內醫生們在搶救患者需要輸血時,查對血型絕不馬虎。據香港大學深圳醫院急診科顧問醫生歐建恒醫生告訴《醫學界》,當遇到類似情況,他們的措施讓我們倍感意外。
據區醫生介紹,他們會啟用搶救室里備用的10單位的O型紅細胞(RBC)。搶救室自己備用?這在內地的醫院是近乎不可能的,雖然我國《特殊情況緊急輸血的專家共識》也將O型RBC作為緊急輸血的手段,但直接跨過血庫的確難以想象。那么在一些西方管理模式的醫院中,為什么O型RBC可以像搶救藥物一樣備存在搶救室?這顯然不是一個儲血冰箱就可以解釋的。
表:輸血相容表
O型RBC的安全性
O型血的確不是“萬能血”,因為當受者接受了高效價的O型血漿時,在補體的作用下會發生急性溶血反應。但是在絕大多數情況下,O型血還是被當做“通用血”使用的。現在國外軍隊將血漿抗體效價比在1:128以下的O型血用于創傷時的緊急輸血,這已成公認方法。從野戰醫學和災難醫學的角度上講,一方面能快速的對傷員進行救治,另外因為事發前對各個型血液需要量的估算具有不可預測性,O型血液異型輸注可避免血液資源的巨大浪費和血液資源的供給不足也無須交叉配型。但要避免大量輸入O型血后再輸同型血液,這會引發嚴重輸血不良反應(文獻記載的是一個B型血傷員在輸了7000 ml O型血后再輸2800 ml B型血發生腎衰死亡)。有研究認為,異型輸注O型血1200 ml以內是安全的。
美軍在越戰期間使用了23萬單位的O型全血輸注,僅24例發生溶血反應,發生率僅萬分之一。近年來美國急診使用血漿抗體低效價比的O型血全血作為搶救用血后,這一幾率可降低至12萬分之一,并且相對輕微。而2012年美國總體輸血不良反應發生率也只有0.24%(1:417)。
隨著技術發展,可去除全部血漿和90%白細胞及血小板的O型洗滌RBC,成為緊急搶救用血。雖然最理想的O型Rh(-)RBC稀缺,但理論上,次理想的O型Rh(+)洗滌RBC在不良反應發生率上比全血更低,因為血型血清學方法無法檢出O型洗滌RBC中殘留ABO血型抗體。
實際上治療新生兒溶血癥的成分換血療法已經給出了啟示,醫生們使用了O型洗滌RBC+AB型血漿的組合來治療,效果喜人。這也許和新生兒的特殊生理有關,但的確是條線索。對于Rh(-)的患者(尤其是孕婦),也可以在輸注Rh(+)血時使用Rh因子免疫球蛋白。
我們為什么落后了?
筆者詢問一些急診醫生時,他們的反應大多出乎意料的一致:“死也不敢啊,不想惹事。”有些醫生表示他們需要血庫或輸血科讓家屬簽知情同意書(家屬不在讓醫務科簽字)后才敢。主要還是怕輸血不良反應后醫患關系的緊張,也有醫生擔心理論和實踐有比較大的出入。
香港的同仁們是如何操作的?他們由2位醫生同意并記錄簽名后就可以輸血。如果有家屬會同時做好溝通和簽名;若家屬不在則先輸后溝通。
為什么我們和現今發達國家和地區的差距這么大?為什么別人可以這么從容?或許一些數字可以說明。前面我們說了,在美國,總體輸血不良反應發生率為0.24%;而中國這一幾率為0.58%,高出別人一倍。這可能是在制備工藝上有一定問題。而小編在查閱相關資料時發現,這個課題的國外文獻相當可觀,可見其研究已經比較充分。而國內的文獻寥寥,其中絕大部分是來自于部隊。
從中我們可以發現,在科研上我們已經落后很多。因為研究不足,心理沒底,不敢去跨出這一步,加之日漸緊張的醫患關系也可能束縛了我們的手腳。當年,筆者的老師曾經說過一句話:醫學是一門經驗科學。需要不斷地去認知和更新,不斷地實踐和總結,這不僅是嚴謹的科學方法,也是事物發展的必要規律。如果我們想看到O型洗滌RBC靜靜地躺在國內搶救室的冰箱里,恐怕還有很多路要走吧……
版權聲明:
本站所注明來源為"愛愛醫"的文章,版權歸作者與本站共同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
本站所有轉載文章系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確注明來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轉載的媒體或個人可與我們
聯系zlzs@120.net,我們將立即進行刪除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