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德不近佛者,不可為醫;才不近仙者,無以為醫。”一名好醫生,必須兼具高尚的醫德和高超的醫術,二者相輔相成。北京兒童醫院的賈立群憑借精湛的技術,創立了患兒家長口中的“賈立群牌B超”。而在青大附院,85歲高齡的張默道卻有一雙神奇的“B超手”,不用借助B超儀器,用手摸摸就能判斷出病情,她將傳統醫學的“望、捫、叩、聽”融會于臨床。
張默道1930年出生在一個醫學世家,父親張紀成是留美歸來的醫學博士,是我國醫學外科的奠基人之一。姐妹6人中有4個是外科醫生,一個是內科醫生。父親是抗日戰爭時掩護**作戰的抗日英雄,父親救死扶傷、堅韌不拔的精神深深感染著張默道。她在4歲時就立志做一名醫生。
1946至1949年,張默道就讀北京輔仁大學特別生物系。1949至1953年,張默道在青島山東大學醫學院攻讀醫學系,1952年來到當時的山大醫院。
文革時,張默道曾14次被派下鄉。割麥子、砸石頭、修溝渠,她都干過。親身經歷了鄉下醫療缺醫少藥的困境,沒有醫療器械,她卻一次次完成了幾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務——用繡花針給摔傷的老人縫合裂傷的頭皮。有一名農民尾椎骨長了一個像大尾巴的腫瘤,因為害羞拒絕到醫院去做手術,為挽救患者的性命,張默道在患者家的土炕上為他做了局部腫瘤切除術。***走火在一名農民的肚子上留下了60多個彈孔,沒有無影燈,她就在汽燈下為他手術,縫合腸子上的彈孔200余針;麥田里,正在收割的農民兄弟患上了胃穿孔疼痛難忍,情況危急來不及轉院,她就以課桌為手術臺實施手術……
特殊年代的經歷,張默道沒有半句抱怨。“感謝那些經歷,讓我成了一個接地氣的‘草根醫生’”。長期在艱苦條件下,沒有醫療設施輔助,張默道在實踐中摸索總結,日積月累,練就了“B超手”。一位年逾七旬的女患者經常肚子不舒服,做了各種檢查也沒查出病來,就慕名找到了張默道。張默道摸出患者的腹部有“腸形”,確診為結腸癌;一名中年男子遭遇車禍出院后仍持續發燒,張默道叩診時發現了患者腹部不易覺察的濁音,當場為患者做腹腔穿刺,證實了她的判斷——脾被膜下出血……
有這樣的高超醫術,張大夫卻不肯做“百元專家”。她看9元的專家號,細致地解答每位病人的問題,每天接診20名患者,她常常看到12點半??床煌瓴√?,她不肯吃飯不肯下班,有時會持續到下午兩點多。“不做多余的檢查,不開沒用的藥,不發生誤診、漏診。”這是患者們對她的評價。
有不少民營醫院開出高薪酬想聘請張默道坐診,她都謝絕了。 “我不愿多開藥、多開檢查單,我不能去。”在張大夫寫的病歷上,你會看到了許多手繪的病變位置圖。“我第一次就診,張大夫就給我畫出來病變位置在哪兒,往哪轉移,我還是第一次遇見有大夫畫圖解釋的,她寫的病歷字跡工工整整,就連飯前還是飯后吃藥,建議什么時間復查都寫在上面,不用等你拿了藥再回來問。”隋女士說,有一次她對自己病情有疑問,在家花一個星期時間寫了滿滿一大張紙的問題來問張默道,兩個人面對面說了半個小時,張大夫逐一把她的疑問解開,自始至終都和藹、認真。
85歲的年紀,她在專業上卻從沒落伍,她自費訂閱醫學期刊,密切關注著最前沿的國內外頂尖技術和醫學動態。坐診的時候,一位病人猶豫著問張默道,等她復診的時候能不能還到張大夫這里看病,張默道微笑著溫和地告訴她,只要自己身體狀況允許,她會一直坐診下去。
一雙普通的手,一個平凡的人,成就了一項偉大的事業。張默道無疑是一名好醫生,是百姓需要與點贊的醫生。隨著醫療技術的不斷發展,我們不可能要求醫生完全根據傳統醫學的“望、捫、叩、聽”進行疾病診斷,也不可能要求醫生都得練就一雙“B超手”,這不現實也不科學。但試問,現在醫院里的醫生有多少人還會去“望、捫、叩、聽”?
各種儀器已經取代了醫生的這一行為,但它應該消失嗎?傳統醫學的“望、捫、叩、聽”融會于現如今的臨床中不是能更好的診斷疾病嗎?“望、捫、叩、聽”“ B超手”不僅僅體現的是醫術,更是一種人文關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