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廣州中山大學醫學部迎來了一批來自于英國格拉斯哥大學醫學院的交流生。院方認為,這樣的交換交流,不僅可以讓學生們開拓視野,學習國外先進的醫學知識,還能通過對比,清楚的了解到自身的優勢與補足,從而更有針對性的做出改善。
中英兩國醫療差異
在交流過程中,中英雙方的醫學生都對對方的某些方面的優點提出了由衷的贊嘆。在英國醫學生看來,中國以學生的工作強度令人咋舌。他們坦言,在英國,一名醫生一上午接診病人總數不超過20人。而中國的專家在半天之內要看完四五十個病人,醫院在每天下午的四五點鐘仍安排大量手術。醫生在下班時間進行手術,甚至晚上都要做手術。
而在中國以學生開來,英國醫學生對于病人的態度更加和藹和耐心,他們特別善于安慰病人。有些醫生在出診時甚至握住病人的雙手,真誠而親切的安慰患者,這在中國醫生看來是有些不可思議的。相關的醫學教育工作者提出,英國醫學教育非常重視醫患溝通,醫生的溝通技巧非常棒。而國內醫學教育近幾年才開始重視培訓溝通技巧,很多醫學生在走上工作崗位前主要靠自學,工作后跟著老師學習,仍有不足。
中英兩國醫學基礎教育的差異
在交換過程中帶教的某位醫生指出,英國學生比中國學生更熱愛提問,對老師教學的反饋更加直接。他們跟喜歡互動,喜歡和老師討論問題,喜歡把自己的想法大膽的提出來,期待老師的贊同或者反對,如果反對的話,他們會纏著老師希望老師給予解釋。而中國醫學生則顯得更加沉默一些,多年的應試教育讓他們更加習慣單向的接受知識,所以中國醫學生的理論功底更加扎實。而在動手術上,中國醫學生會勤加練習,熟能生巧,所以在某些手術中,中國醫生的臨床經驗要更加豐富一些。
造成差異的原因
事實上,造成這些差異的原因并不難思考。畢竟中英兩國的國情不同,中國人口多,就業壓力較大,從小就一直在經歷各種各樣的考試和篩選。因為只有在這些基礎考試中拔得頭籌,他們才能獲得更好的受教育的機會。因此,他們更加習慣于基礎和理論知識的掌控,但是隨機應變能力和批判性思維的運用還是有所欠缺。
而這正是英國學生所擅長的。他們開放式的教育方式重點在于培養醫學生的思考能力,讓他們有著發散性的思維方式,可以時不時的蹦出令人眼前一亮的想法。
另外,由于中國人口多,醫療資源略顯不足。因此,每個醫生肩膀上擔負的責任就要相對重很多。而醫學又是一個需要責任感和技術的專業,不是單純的大批量培養就可以解決的,必須要通過層層篩選,來確保醫生群體的質量。這就造成了中國醫生考試多、病人多、手術多的情況。
我們不能說中國和英國的醫學生哪個更好,只能說雙方都因為不同的國情有著不同的優勢。我們通過這種交流,可以看到自己自身的優點與不足。再通過對比他國的優秀醫療資源和制度,試圖從中尋找出一些適合我們國家醫學發展的榜樣,進行吸收、改良和發展。這樣,我國的醫學事業才能越來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