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病難看病貴,這個讓老百姓痛苦,讓**頭痛的問題,何日可以緩解以及基本解決?公立醫院改革,這道被衛計委部長陳竺形容為“繞不過去的坎”究竟該如何“破題”?醫生晉升,涉及到260萬醫生群體個人發展的問題,到底何日不被論文困擾?
立法:醫衛組代表呼吁 盡快***法律法規治理醫鬧
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在十一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上說,今年常委會的立法工作,將修改職業病防止法,制定精神衛生法。
全國政協委員、宣武醫院神經外科主任凌鋒說,醫院作為救死扶傷的特殊場所,少數患者家屬在醫院內掛橫幅、設靈堂甚至行兇等行為,嚴重干擾了正常醫療秩序,威脅到了醫護人員的人身安全。而**人員根據現有的《治安管理處罰條例》,只有雙方發生身體沖突時方才出面處理。她建議制定《醫院治安管理處罰條例》,醫院內治安即引入**力量。醫衛界別的委員將聯名向衛計委黨組提交一份相關提案。
全國政協委員、天津醫科大學第二醫院副院長徐勇說,***《醫院治安管理處罰專門條例》,我認為是非常有必要的。目前醫鬧的存在,不僅關系到醫護人員的人身安全和身心健康,而且耽誤更多的患者接受治療。
全國人大代表、廣東省清遠市人民醫院周海波說,《侵權責任法》關于醫療損害責任的提法很簡單,存在很多問題,應該進行司法解釋。比如主觀病歷和客觀病歷問題,過去只能復印客觀病歷,現在患者一鬧,主觀病歷全都拿走了。其實,主觀病歷是醫生之間討論時的病歷,如果給患者拿走復印,可能會作為證據,在法官判案的時候,醫生很可能會敗訴,這樣醫學如何進步呢?!醫生不能交流,只要交流中有錯就會被告,這樣醫學是無法發展的,也不利于患者的健康。因此,應該在司法解釋中提出,不允許對所有病歷進行復印。
全國人大代表 齊齊哈爾第一人民醫院曹書杰說,我的議案中有專門負責《醫療事故處理法》的議案,覺得現在的法律很簡單,而醫療的事情是非常復雜的。醫療事故和任何其他行業的過錯不能相提并論,醫療這個行業非常特殊,專業性很強,應該針對醫療行業專門***一個《醫療事故處理法》,讓醫生們放下包袱,保護患者的合法權益。
醫學:增設“急診醫學”專業 留住專業技術人才
全國人大代表、浙江永嘉綠色環保志愿者協會會長陳飛建議,在衛生專業技術資格考試中增設“急診醫學”、“急診護理”專業。
經過近30年的發展,我國各級醫院均建立起不同規模的急診科或急救中心,急診醫學專業隊伍已經逐漸發展壯大。陳飛代表說,急診科作為院內急救的專業科室,急診醫學專業工作者在應對突發事件、搶險救災、重大傳染病防止的重要時刻發揮了很大的作用。然而,目前急診醫學專業發展仍然存在專業認定、職稱晉升等諸多問題,導致急診從業人員缺乏歸屬感和成就感,專業技術人才隊伍不穩定,高年資醫務人員轉崗現象普遍存在。
醫院:公立醫院改革 究竟該如何“破題”?
衛計委部長陳竺,在十一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上指出,今年在農村醫療衛生體制的改革和公立醫院改革當中,我們突出了一個重點,就是要把縣鄉村三級衛生醫療網絡的龍頭,即縣醫院建設好。我們有一個測算,目前農民大概80%的病能夠解決在縣醫院,如果我們能夠做到90%的病,包括一部分比較疑難的大病也能夠解決在縣醫院,實現大病基本不出縣的話,那么新農合的效益就能夠發揮得更好。
全國人大代表、江蘇省無錫市人民醫院副院長陳靜瑜認為,國家對公立醫院改革的投入還是不夠,無法真正實現公立醫院的公益性。
全國人大代表、江西省衛生廳廳長李利認為,改革要改醫患之間的“買賣關系”,讓公立醫院回到公益的道路上,但醫務人員作為醫改的主力軍,其積極性不能因“后顧之憂”受到挫傷。
全國人大代表、廣東省清遠市人民醫院周海波,我國實行公立醫院改革,不應該是醫院自己來探索,而應該是**主導,不應該是私有的競爭,而應該是寡頭競爭。由幾個醫療行業的寡頭組成三級醫療網絡集團,再由寡頭之間進行競爭,這樣可以吸取市場的活力,也可以實現分級分類管理,再由**進行部分投入,在半計劃經濟的情況下,將醫改改好。
全國政協委員、鄭州大學第二附屬醫院副院長楊利霞指出,公立醫院改革要堅持公益性不能動搖,防止企業化。楊利霞委員建議,法人治理結構一定要把握好兩個原則:一是醫院和企業的法人治理形式和原則相同,但目標和內容不同,醫院主要提供的是公共服務,首要的是體現公益性目標,不以贏利能力為衡量標準;二是在落實出資人地位、實行管辦分開的前提下,建立健全業績考核監控指標,既防止醫院經營以趨利為目標,又能良性運轉。
全國人大代表、武漢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毛宗福說,對于支持城市醫院推進社區體系建設,我很贊同有條件的城市醫院按照區域規劃支援對口基層醫療機構,可嘗試托管、重組等形式。在目前公立醫院過于龐大,優質醫療資源較為集中的前提下,如何通過機制、體制、利益等方式,使得優質資源合理流動,值得探索。
全國政協委員、復旦大學醫學院熊思東說,人們看病往往都擠向大醫院,卻不去選擇社區醫院和小醫院。要切實解決這一問題還需***相關的鼓勵政策,讓更多的醫療人才能夠走進基層,服務百姓。
醫生:基層醫生晉升不應考核論文 首要是為百姓看好病
***醫改辦公室主任孫志剛,在十一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上指出,今年我們一個很重要的工作是通過多種途徑加強基層隊伍建設,準備通過兩年的時間在全國所有的基層醫療衛生機構都能夠配上合格的全科醫生。
全國政協委員、復旦大學醫學院熊思東表示,醫療人才下到基層最重要的三個問題是,如何下得去,呆得住,用得上。如何下得去,這就需要**做出努力,要像培養師范生一樣以**買單**補貼的方式鼓勵學生下到基層。如何呆得住,就是要社區醫院跟大醫院建立合作,醫生要經常不定期的回到大醫院進行培訓,才能保持一個好的醫療水平,服務百姓。如何用得上,加強全科醫生的培養,這才是“用得上”的工作,只有盡可能多的培養全科醫生,才能真正適應社區醫院、基層百姓對于看病的需求。
全國人大代表、武漢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毛宗福說,改革醫生晉升機制的考核指標,我舉雙手贊成。基層醫療機構醫務人員晉升不應該考核論文和科研成果,基層醫務人員能為百姓看好病,管理好他們的健康,這比什么都強。
全國政協委員凌鋒說,**工作報告中提到推進醫生多點執業制度,醫生是一個培養周期很長的職業,一旦培養了就要充分發揮資源效益。完善和推進醫生多點執業制度是一個好事情,有利于病人,但是需要制度約束,循序漸進地放開。
全國人大代表、全國優秀鄉村醫生馬文芳說,鄉村醫生是村民及家庭最鮮活的“健康檔案”,村民的既往病史、用藥過敏史和家族病史,甚至連村民自己都不清楚,而鄉村醫生卻了如指掌。100元左右的公共衛生巾費,與鄉醫的付出實在太不相符。鄉村醫生的待遇問題若不抓緊解決,就會出現老醫生逐漸流失、衛校畢業生又不愿下鄉、鄉醫后繼無人的狀況,農村衛生服務網絡將面臨“人走網破”的挑戰。
醫保:醫療衛生投入要有明確比例 否則會流于形式
陳竺部長在十一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上指出,今年按照***醫改領導小組的要求,政策范圍內報銷比率要達到70%,而且報銷上限要達到5萬元,同時門診統籌又在推開,因此這是要花很大力氣的。
陳竺說,今年中央財政和地方財政對新農合,對城鎮居民醫保補助的水平也會大幅度提高。但新農合補助水平總體來說相對比較低,去年是120元,今年是200元。
全國人大代表、中國工程院院士鐘南山提出,這次總理所作**工作報告里,醫療衛生方面量化的指標有兩個:一個是新農合每人增加到200元,還有一個是人均的基本公共服務標準提高到25元。但是投入沒有量化,沒有比例。有一個明確的比例,才能夠保證可持續發展,才能夠保證不是一次走過場,有比例才好落實,也才好去監督!
醫改:建立全國統一的醫療信息系統 緩解西部醫療人才缺乏
全國人大代表、揚州大學附屬醫院院長王靜成建議,每年,全國二級以上醫院用在信息系統建設方面花的錢很多,但形成的卻是信息孤島,實現聯網的不多。我認為信息系統建設應該有一個頂層設計,在衛計委或者發改委建立一個全國衛生系統的統一的平臺,在這個層面解決信息共享的問題。這一做法可以實現東西部地區的遠程會診,解決西部缺乏醫療人才的問題,同時,還可以減少重復、浪費的投入。
全國人大代表、民建紹興市主委車曉端建議,國家從實際出發,完善醫改政策,對零售藥店消瘦基本藥物享受**財政補貼,推進和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
車曉端代表認為,隨著醫改政策的逐步實施,基本藥物另一個主體——零售藥店的藥品零售業,其存在和發展帶來較大影響。基本藥物制度實施后,基本藥物以統一價格消瘦,醫院享受財政補貼基礎上取消藥價加成,將使醫院和藥店所***藥品的差價不復存在。零售藥店既要按章納稅,又要追求利潤,顯然處于不利的競爭地位。“據調查顯示,部分實施藥價零差率的地區,藥店的客流量減少40%-60%。”
2015年5月19日,由澳大利亞藥理學會和英國藥理學會主辦的澳-英聯合藥理...[詳細]
2月28日,GW制藥宣布美國FDA授予該公司用于治療兒童Lennox-Ga...[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