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溝通是門藝術,特別是當忙碌的醫生遇上急切的患者,良好的溝通更是醫患和諧的保證。醫生清晰明了地告知病情,溫馨體貼的一句問候,都會被患者視為一劑良方。在一些國家,就對醫生的言行舉止做了明確規定,值得我們探討和借鑒。
英國不許叫病人“親愛的”
本報駐英國特約記者 葉 思
近日,英國出臺新規定,旨在規范醫護人員語言和行為,其中一點就是不許稱呼老年病人“親愛的”。如果醫護人員對病人不尊敬,將有可能被辭退。
英國提高尊嚴護理委員會規定,除要禁止醫生和護士用“親愛的”來稱呼年老病人外,類似“賴病床”這樣暗示病人很討厭的表達也要被禁止。委員會認為醫護人員應避免對病人這樣說:“今天感覺如何,親愛的?”同時禁止醫護人員用“那邊那個中風的”、“那個骨折的”等這些帶有不尊重的稱呼。
委員會主席凱斯皮爾森爵士提出,“同情”應該是醫院治療的核心觀念,只有充分理解此核心價值的員工才可以被醫院雇用。他認為,醫院在選擇醫護人員時,除了他們本身擁有的學歷外,價值觀是否正確也應該被考慮進來。“當人們感到無助和脆弱的時候,心情會非常低落”。委員會還提出,“我們目前對老人的照顧并不夠好,要解決這一問題,必須經過不斷地練習、磨合,從而鏟除服務不過硬的護理。”
在過去8個月中,英國國家醫療服務聯盟、地方**協會以及老年人慈善組織“年紀英國”的官員們一直在討論如何提升醫院和養老院對老人照料的工作質量。在一份聯合聲明中,作者們呼吁:我們需要一個“重大的文化轉變”,以確保護理是“以病人為中心”,而非“以任務為重點”。
除了言語方面,新規定還涉及了一些細節,如在諸多新的員工評測項目中,專家希望醫護人員在參加工作前要進行品格測試,從而確保他們在未來工作中能給予病人足夠的尊重。還有,將病人的生活經歷和醫療信息一同放在床邊,提醒醫護人員把病人同等看待。
德國醫生進病房先敲門
江蘇省無錫市人民醫院消化科主任 夏 敏
我去年曾到德國菲爾特醫院的消化內科學習,這里醫患間的和諧融洽讓我印象非常深刻。據我觀察,德國的醫生都很樂于與患者交流,這似乎已經成為了他們的一種職業習慣。
醫生在查房時,就像是患者的朋友。醫生進入病房前一定會敲門,得到回應后才推門,進去后就立即把門關好。見面會主動和患者握手,并親切地叫出他們的名字,然后再征詢病情,交代診療事宜,聽取病人的意見。有一點特別值得一提,德國醫生絕不會在病人面前匯報病情,以免病人擔心、焦慮,影響恢復。在消化內鏡中心,內鏡醫生給病人操作前,總是先與病人握手,并自我介紹:“今天是我給你做檢查。”
在德國的醫院里,醫生和病人是完全平等的,相互之間都非常客氣,吃飯在一個食堂,廁所也是共用的。醫生樂于交流是一方面,患者對醫生的信任也非常重要。德國的醫院非常安靜,家屬一般不會陪床,這也說明他們對醫生非常信任,把檢查、治療等事宜全權交給醫生處理。因此,在醫院里常能見到醫生陪著病人做檢查,比如急診室的醫生陪著出血病人來做胃鏡,兒科醫生陪著患兒做胃鏡等。
在德國,大多數病人都會聽取醫生的意見,當然對于一些治療效果不好的疾病,醫生也會和病人及家屬溝通,提供可供選擇的幾種治療方案,再由他們進行選擇。如果醫生和患者之間真的出現了糾紛,例如出現手術并發癥等情況,患者一般都會理性地通過律師來和醫院交涉,絕不會針對某一個醫生,更不會進院鬧事。
日本講病情不用術語
本報駐日本特約記者 孫秀萍
日本的醫生問診時非常耐心,而且他們說的都非常淺顯易懂。不說醫療術語,深入淺出講解病情,似乎成為日本醫院的一種風氣。
一個醫生朋友告訴記者,他們通過實習考核要開始正式從醫前,前輩都會告訴他們對患者述說病情時,盡量避免用生澀難懂的醫療術語。特別是那些自己進入醫學院后才接觸到的專業詞匯,能不用就不用,即使用了也一定要給患者講明白,這樣患者才能清晰準確地了解自己的病情。記者曾因過度勞累,身體不適,突然感覺天旋地轉。到了醫院,醫生說是因為我的耳石位置偏高造成的。看我有些聽不懂,醫生馬上拿起手邊的便簽,邊畫圖邊講解,直到我完全聽懂為止。然后告訴我開了哪些藥,每樣藥物都有怎樣的療效,連服藥的方法都一一講解。從醫生細心的講解中我獲得了安慰,也覺得特別安心。
醫學院在學生快要畢業時,會開展一項必不可少的訓練——模擬與患者交流。由學生們輪流模仿病人,教授評分,直到過關為止。訓練中,如果學生只顧著看病歷,忽視了患者的感受,就要減分。設定情景中有一個患者說自己的女兒幾個月前剛剛去世,這時如果醫生只是“例行公事”地說這可能也會對你的身體造成不良影響就要減分,但是如果說,“女兒突然走了,你現在還無法相信吧”類似的話語,并通過不同的方式反復確認,讓患者感受到你很理解他的心情,這樣的回答才算合格。除了照顧病人的感情之外,醫生還要注意不能使用含糊的語言。以治療癌癥為例,類似于“治療沒有效果”是不允許說的,而是要說成“抗癌劑沒有發揮功效”。“癌比以前好多了”也不能隨便說,這樣會讓患者誤以為能夠治好。這時應該說“癌腫變小了”。因為癌腫變小與可以治好,或者能夠活下去沒有直接關系。
日本**國語研究所還專門設立一個研究小組,研究如何讓醫生向患者做說明時能夠簡潔明了。研究小組經過現場調查,把醫生現場使用的語言匯總并分類分析,最終提煉出“醫院用語”。這樣的“醫院用語”經過了語言專家的簡化,很實用。這雖不是強制使用的,但會積極向醫生推廣普及。該研究致力于找到患者聽不懂的話語,然后對癥找詞。依照他們編選的“醫院用語”進行說明,也有效地加強了患者對醫生的信賴,避免了很多不必要的醫患糾紛。
2015年5月19日,由澳大利亞藥理學會和英國藥理學會主辦的澳-英聯合藥理...[詳細]
2月28日,GW制藥宣布美國FDA授予該公司用于治療兒童Lennox-Ga...[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