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病留在社區、大病轉診醫院”,分級診療是緩解看病難、看病貴的有效途徑之一。上海新醫改方案明確提出:申城將完善雙向轉診體系,讓市民在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即可預約上級醫院的專家門診;居民在大醫院里問診,病情穩定后轉至社區康復。轉診通道是否通暢,分級診療是否有可改進之處?近日,記者走訪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與大醫院進行調查。
一、社區“直通”大醫院不普及
社區能否順暢轉診大醫院,直接關乎患者首診會否選擇社區。家住閘北區的周方女士來到彭浦新村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問診,醫生檢查后確定她患上子宮腺肌癥。“病雖不要緊,但我們沒法看,您還是要去大醫院。”周女士犯了愁,去大醫院排隊掛號起大早著實麻煩。令她欣慰的是,這家中心剛與市中醫醫院簽約,符合轉診要求的患者在社區就能約到大醫院專家號。醫生登記了周女士的名字,給了她一張市中醫醫院中醫婦科胡國華的號。“下周三勿要排隊等號,直接去就行,便當很多。”周女士說。
但社區直接預約大醫院專家并不普及。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門診大廳,掛神經內科的患者特別多,劉先生因手發麻來問診,已排隊等候近半小時。“為何不先去社區看?”面對記者發問,他坦率說:“小醫院解決不了還要過來,奔波兩次更麻煩。”“那社區能轉診上來嗎?”回答是“沒聽說過”。記者獲悉,目前申城多個區縣居民與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進行了松散型的簽約,在社區問診費用優惠,如有需要可通過綠色通道前往上級醫院。但對居民來說,實惠舉措還不多,預約的專家號有限、涉及的科室有限,為推廣“首診在社區”帶來了阻礙。
二、大醫院下轉遇床位困境
反觀大醫院轉小醫院,也常遭遇社區床位緊張、轉不下去的苦惱。在龍華醫院神經內科病房內,李先生因腦卒中身體偏癱,治療兩周后,家人遇到難題:后續康復到哪里去?主治醫生無奈告知,“醫院與周遭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二級醫院有轉診關系,可神經內科床位實在緊張,我們往下轉也轉不動。”四處打聽后,家人最終決定前往一家偏遠的小醫院。“從家開車半小時,但總算有個落腳點。”李家女兒長舒一口氣。
申城大醫院下轉的路徑一般有三種:自己的分院、二級醫院以及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以中山醫院、華山醫院為例,患者接受急癥期治療后,先轉往分院,分院治療一定階段后再轉往社區康復,但每個轉診環節都可能因床位緊俏受阻。在徐家匯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內,記者走遍兩層病房,發現連加床也沒有空閑。負責人說,市中心老年人口多、慢性病患者多、床位周轉率低,加上社區床位本身有限,患者提前兩三個月才能預約得到床位。
三、轉診系統鮮有專科醫院
有效的轉診秩序已在申城初步建立,但記者發現,轉診系統內鮮有三級專科醫院。眼耳鼻喉科醫院、婦產科醫院、腫瘤醫院、兒科醫院等多家專科醫院的門診顯示,患者人群中從社區轉診而來的比例相當小。相關負責人說,“社區通常不會跟??漆t院聯合結對,但看??埔呻y雜癥肯定繞不過專科醫院。”
如何完善轉診體系,讓轉診通道更加順暢?專家建議,衛生行政管理部門應根據實際需求增加慢性病康復床位,完善綜合醫院、??漆t院、二級醫院、社區乃至家庭整個“轉診鏈”。此外,現有轉診還應更“給力”些,具體說來,社區全科醫師應增強辨別能力,掌握多種疾病的轉診指征,避免誤診漏診;同時需對轉診上去的患者及時隨訪跟蹤,安排轉回社區相關事宜。這樣,才能真正實現居民“首診在社區,大病去大醫院”。
最新!醫生的平均年薪由改革前2011年的5.65萬增加到2023年的19....[詳細]
連續工作滿15年或累計工作滿25年且仍在崗的鄉鎮衛生院專業技術人員,在滿足...[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