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政協副主席、中國科協主席、九三學社中央主席韓啟德院士曾提出,醫療對人的健康只起8%作用,更多的是由生活方式、生活條件、經費的保障來決定。因此,擺正醫療的定位,“我們應該有一個更好、更全面的看法”.他強調:這“是個人一家之言,只提供一個側面”,并特別聲明,報告中的一些“顛覆性的意見”都有依據,應完整解讀,切勿斷章取義。
“高血壓是疾病嗎?我說不是。”韓啟德指出,疾病是指人體在一定條件下,由致病因素所引起的有一定表現的病理過程。疾病必須要有勞動能力受到限制或者喪失,并且出現一系列臨床癥狀,而大多數高血壓病人沒有這些,因此不是疾病,是危險因素。
作為國際著名的病理生理學家,韓啟德提出這樣的“個人觀點”是有詳實基礎的,他給出了一個出人意料的數據:我國40歲以上高血壓人群,10年心肌梗塞和腦卒中發生率,最高統計為15%左右,通過服用降壓藥,降為10.5%.也就是說,100個40歲以上的高血壓人,服用降壓藥物控制血壓后,只有4至5個人受益,還要忍受著藥物副作用和服藥的經濟負擔。
他以高血壓、糖尿病前期、骨質疏松舉例說,當前針對危險因素進行干預的實際結果是,極少有個人因為采取措施而受益,絕大部分干預沒有任何效果,其中有些人反而使健康受到損傷。但理解這一點,懂得醫學局限性的人不多。
韓院士給出了美國一項涉及7.6萬例病人的研究:55歲至74歲的男性,一半人每年做一次前列腺癌的篩查,一半人不做,篩查組發現前列腺癌每1萬人中有108人,非篩查組有97人。通過篩查,確實發現了更多的病人,但是13年以后,檢查和不檢查的兩組人,死于前列腺癌的沒有任何差別。
“一般80%的人會發現前列腺癌,不吸煙的人當然發現的少,其他腎臟、肝臟、甲狀腺都會有意外地查出癌癥,但是這些癌癥99%左右都不會有事。”更進一步,做常規體驗有意義嗎?韓啟德稱,有一個薈萃研究,16項研究合在一起,18萬人,結果發現做不做健康體檢,但除去老齡人,對死亡率并沒有影響。
這些結果不僅支持了韓啟德的“個人觀點”,而且更指向一個問題:醫學到底能幫助我們到哪里?韓院士的結論是:只有8%.
腫瘤專家何裕民說:“包括癌癥治療,化療次數越多,后面轉移復發率越高,比如乳腺癌,同樣兩期的乳腺癌,化療次數越多的后面復發概率也高,因為用多了,癌細胞就退回到更原始的狀態,更兇險的狀態。所以,治療癌癥要有個‘度’,‘不戰而屈人之兵’就是很好地把握了這個‘度’。從生命的角度對疾病和死亡的包容,人們會泛化癌癥,接下來又會被泛化了的癌癥嚇死或者治死。
癌癥被泛化,對癌癥以及其他一些疾病的診治”用力過猛“,一是因為醫學的昌盛,有了可以”用力過猛“的工具,同時也是因為人們對死亡的極度畏懼,杯弓蛇影的心態,想趕快找到醫生,借助昌盛的醫療技術這根稻草,在面臨生死之時,拉自己一把。
我國的養生節目是隨著醫療條件的提高而逐漸走紅的,據養生節目的編導統計,他們收視率最好的內容,一種食物或者方法具備類似效驗,這天的收視一定會很高,而這種方法或者食物也一定會風靡……雖然編導們也很清楚,世間絕對沒有這種東西,醫學不會為人類的所有生活過錯”買單“的。無論是診病治病的急切,還是對養生的功利化追求,歸根到底無非是人們認定,昌盛的醫學已經可以而且應改為自己代勞一切了。
韓啟德將現在中國醫療所出的問題歸結為”不是因為它的衰落,而是因為它的昌盛,不是因為它沒有作為,而是因為它不知何時為止。在宗教強盛,科學幼弱的時代,人們把魔法信為醫學,在科學強盛、宗教衰弱的今天,人們把醫學誤當作魔法。“
既然有了魔法地位,為什么治療達不到預期?為什么還有誤診誤治?為什么不能使病人起死回生?凡此種種對醫學乃至醫生的錯誤期待,在增加了對病患自身過度診療的同時,也是醫患**、傷醫甚至殺醫悲劇的深層根源。
所謂宗教,其實無非是要完成對自己心靈的救贖,這種救贖是可以掌握在每個人手中的,松開了對生的死結,擺脫掉對醫學的絕對依靠,更多地理解并借助生命自身的規律和力量,這也許才是現在人最該有的生命宗教吧。
韓啟德呼吁根據國情來確定中國自己的診斷標準,同時,針對疾病篩查和危險因素的控制,還要解決觀念問題——醫療費用解決基本醫療問題時療效非常好,如果用在后期臨床晚期病人,花很多錢但療效很差。”同樣的錢如果用在基本的醫療上,獲益的人數就可以有那么多。所以,我們要把這個錢用到最合理的地方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