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血緊張在很多城市出現,本市入冬以來也面臨采血量下降的局面。昨天衛計委公布《醫療機構臨床用血管理辦法(征求意見稿)》,其中提到三級醫院要建血液庫存預警機制,開展和推廣“自體輸血”。這種“自體輸血”在本市協和醫院已開始試點。
什么是“自體輸血”?就是在手術前一個星期提前為患者抽出400到600毫升的血液儲存起來,待手術時再輸入其體內。這種血液對病人來說是最寶貴的,因為輸入自己的血能減少不良反應的出現。
《管理辦法》要求,醫療機構應當積極開展血液保護技術,建立“自體輸血”、手術前后血液保護等輸血技術管理制度,對符合條件的患者積極開展相關技術,并將實施效果納入科室考核指標。醫療機構應當設立臨床用血管理委員會,主任委員由院長或分管醫療的副院長擔任。委員會監測、分析和評估本機構血液質量和臨床用血情況,醫院要建立科室和醫師臨床用血評價及公示制度,將臨床用血情況納入科室和醫務人員個人工作考核指標體系。
三級醫院應當建立輸血科,制訂臨床用血儲備計劃,與血站建立血液庫存預警機制,保障臨床用血需求和正常醫療秩序。二級綜合醫院應當設立血庫,負責血液預訂、入庫、儲存、發放工作。
為了杜絕血液浪費,保障患者用血安全,《管理辦法》規定,一次申請備血量達到或超過10個單位的,由患者所在科室組織討論,科室主任簽字,經輸血科(血庫)審核,報醫務部門批準。急診搶救用血除外。同一患者24小時累計用血超過10個單位且超過備血量的,由輸血科(血庫)報醫務部門備案,并由臨床用血管理委員會進行用血后評價。
《管理辦法》還明確,醫療機構必須使用由省級人民**衛生行政部門指定的血站供給的血液。
解讀“自體輸血”
案例:協和醫院手術量上升用血量下降
日前協和醫院啟動第三屆“合理用血周”,其中就包括為醫生培訓“自體輸血”技術。據了解,協和醫院對于所有可以使用“自體輸血”的病人都進行了知識的普及和技術的推廣。協和醫院2011年與2010年、2009年相比,在手術量分別增加4.5%、10.08%的情況下,紅細胞使用量分別下降15.49%和21.05%。
成本:每次僅耗材費用就超千元
據了解,北京有“自體輸血”儀器和儲存條件的醫院并不太多。一臺凈化血液的機器就價值十幾萬元,每次使用的基本耗材費用在1100元到1900元之間。相比從血液中心取的每袋200多元的血,回收所用的價格確實高了不少。
協和醫院麻醉科主任分析,“自體輸血”在非緊急手術中使用率還非常低,其中有多種因素,包括設備造價昂貴、觀念落后、患者知曉度不高以及可能加重患者經濟負擔等。
現狀:“自體輸血”比例遠低國際標準
據了解,目前國內“自體輸血”比例大約為20%,這離國際標準的30%到40%還有一定差距。而在歐洲國家,約有80%至90%的非緊急輸血手術是在“自體輸血”的支持下完成的。
2015年5月19日,由澳大利亞藥理學會和英國藥理學會主辦的澳-英聯合藥理...[詳細]
2月28日,GW制藥宣布美國FDA授予該公司用于治療兒童Lennox-Ga...[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