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醫療崗位上,光靠醫生,顯然欠缺;光靠護士,當然不夠。比如在手術室里,不是一個醫生就能完全打天下,一個資歷深、經驗豐富的護士往往在關鍵之處顯身手,幫助年輕的小醫生解決一時之難。只有兩者相互協作,才能更有效地行使救死扶傷之責。
在臨床實踐中,醫生搭護士的情誼更多的是體現在救死扶傷的過程中,每每一個腫瘤根治術,每每一個急腹癥剖腹探查術,每每一個臟器炎癥切除術,在無影燈下,醫生護士聚精會神,消毒,鋪巾,劃皮,一層一層深入,游離病灶,結扎血管,切下病損臟器,查看是否還有出血點,查看是否還有手術器械留在腔隙內,最后,再一層一層關閉手術創口。在這每一步精細的操作步驟中都需要醫生護士密切配合。護士會仔細觀察手術醫生每一步操作,判斷出醫生接下來需要什么手術器械,是止血鉗還是手術剪刀?是拉勾還是縫針?如果當手術醫生伸手需要器械時都需要問一句需要什么?那默契在哪里?如果手術醫生每每從護士手里拿好手術器械后都會回過頭來深情地說一聲:“謝謝!”此刻,洗手護士還會含笑溫柔回答:“不客氣。”那手術的緊張有序又體現在哪里?事實上,就是這種緊張有序,就是這種默契,才使得手術醫生和護士在救死扶傷的過程中情誼更深厚。
心直口快好像是手術室護士的一大特點,這也許跟手術室特定的工作環境有關系,因為手術室的工作特點就是節奏明快,不少護士干起活來需要一種風風火火的熱情和一股手快腳快的干勁。當然,也許本來就是比較熱情豪爽的護士喜歡從事手術室工作,到了這個特定的環境只是把護士原本的個性彰顯得更為突出。這種個性還附帶一個特點,那就是一看見實習護士,哪怕是實習醫生,甚至是剛進醫院的小醫生,如果操作不規范,護士就容易厲聲指責。如果是違反了無菌原則,那可是犯了大忌。
這些護士本意絕對無可厚非,但大大咧咧的聲音有時候還真的讓剛剛出入手術室門檻的年輕醫務人員有點后怕。經常實習醫生在進手術室參加手術時之前,老師會給他們打預防針,告誡他們一旦遇到手術室護士高分貝的指正,要理解她們的良好用意,她們是在嚴格培養你們無菌操作的習慣,你們要尊重她們。
不過指正的確讓醫生獲益良多。她們嚴格了,病人傷口感染的幾率就降低了。正規醫院培訓出來的醫生需要過這一關。
多一份溝通和交流,這樣才能達到合作默切。有時誤會事情發生了,不去溝通互相猜忌,到頭來會越陷越深。團隊合作的精髓在于大家共同討論,集思廣益。
醫師對護士的工作不是都很了解。有時候治療意見有分歧,應該如何解決?
最關鍵的還是要有一個討論的氣氛。可以用提問的方式進行溝通。有時候要自己反思一下,是不是自己的思考也有問題?
從國內整體狀況看,更加多見的情況是治療師的問題。因為護士訓練的整體水平比醫師還是要差一些。
醫師和護士分工應該有所區別。在比較成熟的科室,醫師不應該過多地直接干預具體的治療操作動作,而是應該強調對于功能目標的要求。但是在比較年輕和比較小的科室,醫師和護士之間的界線就可能比較模糊。
無論如何,大家營造一個討論的氣氛,是最根本的解決方案。如果醫師和護士各自為政,就不是真正的康復治療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