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來自德國弗賴堡大學的研究人員在《自然-化學生物學》雜志上報告稱,細菌對宿主細胞產生毒性所需的一類重要基因被發現可以用于編碼一類酶,而該類酶能夠讓從哺乳動物身上獲取的抑制劑發生轉變從而不再對抗食物中的這些細菌。
最近研究顯示,某些能夠產生化合物亞甲基丁二酸的哺乳動物細胞能夠對細菌感染產生反應。亞甲基丁二酸可以抑制細菌代謝中的一種中心酶,防止細菌生長并幫助清除感染。人們已經弄清細菌在不利的宿主環境中的幾種存活機制,但其如何阻止亞甲基丁二酸的抑制效果卻是未知。
Ivan Berg等人檢測到細菌體內一組對細菌毒性起重要作用的基因能夠編碼一種酶,這種酶可以將宿主細胞中的亞甲基丁二酸降解成單一單元結構。反過來,這些單元結構又能用于細菌細胞的生長以及細菌正常的代謝過程。研究人員報告稱,這些基因存在于許多細菌包括非致病性種類中,這表明其能在各種環境中為細菌提供一個選擇性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