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0月11日教育部召開的新聞發布會上,記者了解到,教育部科技發展中心建設的“中國科技論文在線”運營10年來,在線注冊用戶已達32萬余人。網站發表論文不收取任何費用,并提供論文全文免費下載。我國學術論文發表機制中期刊數量少、周期長、刊發難等瓶頸問題正在逐漸***。
現象:科研論文發表難,致優秀論文外流
“長期以來,科研人員論文發表困難,學術交流渠道不暢,既不利于調動科研工作者積極性,也不利于科研成果快速、高效轉化為現實生產力。”教育部科技發展中心主任李志民說。
研究數據表明,我國作者發表的SCI論文中絕大部分投向了國外期刊。據統計,2007年中國發表在國外期刊上的SCI論文數量,比2004年增長近一倍,而發表在國內期刊上的論文增長不到40%。
相關專家表示,在重視論文數量、期刊影響因子、核心期刊的“指揮棒”下,科研人員為了應對各種考核評價,研究生為順利獲得學位,發表論文已不僅僅是為了學術交流,而且投稿往往首選國外高影響力期刊,造成優秀稿件外流。“這不僅是對科技資源的雙重浪費,也從一定程度上喪失了對自主知識產權的掌控。”負責“中國科技論文在線”運營工作的教育部科技發展中心處長萬猛說,“中國想成為創新大國,必須擁有自己的、開放的、免費的科研論文發表及共享平臺。”
原因:評價不合理導致科研異化
2010年中科協科技期刊發展報告顯示,科研評價導向失當導致我國優質論文大量外流。
李志民回顧說,上世紀70年代我國尚未建立學術評價機制,行政部門說誰研究好就把科研經費給誰;到80年代,鑒定評審會如雨后春筍,“你好我好他也好”的同行評價之風開始盛行;90年**始比論文數量,2000年以后開始從數量轉向所謂質量,開始注重期刊的影響因子和引用量,科研論文成了評估個人學術能力和大學辦學水平的主要指標,甚至成為科研人員的“唯一追求”,導致國家資助的科研成果不是先在國內同行中交流,論文資源絕大部分掌握在國外幾家出版集團手上,很多優秀論文首先用英文發表在國外期刊上,而后再由圖書館等機構花高額費用批量買回供國內學者檢索閱讀。
李志民認為,科研論文只是科研的副產品,是用作學術交流的,但現在簡單、量化的評價導向使論文偏離了本來的用途,導致了科研的異化,忽略了論文本身的學術價值和科研人員的研究能力,不僅影響了科研成果的轉化和科研工作者的積極性,也導致科研的投入產出不夠理想。
對策:改變傳統論文發表方式
為改變我國論文評審發表周期長、發表量不足、易滋生學術不端等問題,教育部科技發展中心2003年成立了“中國科技論文在線”網站,率先推行“先發表后評審”機制,將科技論文發表時間從半年甚至一年的周期縮短至7天。依托6萬多名的專家資源庫,由計算機隨機遴選專家進行評審,再借助在線登記的32萬名科技工作者,進行同行監督,肅正學術風氣。該網站成立之初每月僅50篇來稿,目前每天來稿至少150篇。
“網站為科研論文提供新成果第一時間發布的平臺,實現了真正意義上的‘新’成果交流,避免了科研經費的浪費。”李志民說,“萬余名工作在一線的評審專家為論文的學術質量提供了公正的評判,后審模式也從根本上杜絕了評審期間可能出現的學術不端行為,保證優秀文章的高關注度。”
此外,網站將科研新成果統一快速發布在網絡平臺,通過網絡文獻計量和同行評審界定一篇真正優秀的論文,打破現有評價機制,讓科研工作者將更多精力放在科研工作上。
李志民指出,通過互聯網發表論文,既沒有傳統學術期刊的門檻,也沒有通過發表論文進行職稱評定的功利,不僅解決了科研人員論文發表難、學術交流渠道窄的問題,也有助于保護自有知識產權、推動版權更新、促進資源共享和科技成果轉化。“大量原發的真知灼見將會不斷生成,從長遠看將促進我國科研水平和論文發表質量的提升。”
相關閱讀:
論文過度發表影響科學創新?
Nature:中國成世界第三大論文生產國
“先發后審”利于科技論文創新
不唯論文,多元評價鼓勵創新
“中國科技論文在線”創新使科研更加開放
李毅中:創新的目的不是博士論文和成果評獎
中國的論文造假已達到產業規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