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足浴是用中藥煎煮取汁泡腳的一種保健治療方法;中藥足浴療法是以中醫理論為基礎,以整體觀念和辨證論治為原則,用不同的中藥煎汁足浴,具有廣泛適應癥,在護理過程中,按治療時間,按療程經心施治,采用中藥足浴按摩的方法,操作簡便,效果顯著,經濟安全,避免了藥物的不良反應,值得臨床推廣。
足浴療法歷史悠久、源遠流長,它屬于自然療法中洗浴療法(又稱熏洗法、藥浴法)的范疇。該療法始于民間。據文獻記,早在周代,人們便了解了足浴的治病作用,《周禮·曲禮》中便有所記載。現有最早的中醫經典著作《黃帝內經》一書將泡足療法上升到理論高度,如《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認為“寒者熱之,熱者寒之……摩之浴之”;《素問·至真要大論》說:“脾風……發闡、腹中熱、煩心、出黃……可浴”。近10年來,足浴發展異常迅速,“泡足坊”、“中藥泡腳”、“足浴中心”已遍及城鎮大街小巷,泡足保鍵的方法受到了廣大群眾的歡迎。
治療原理
足與人體健康關系很大,關于足部的養生研究在我國已有悠久的歷史,早在兩千年前就有《黃帝內經》記載:陰脈集于足下,而聚于足心,謂經脈之行;三經皆起于足。既足部是三陰經的起點,三陽經的終點。足掌有300 多處穴位、67個反射區,是人體的一個縮影。通過足浴和足部按摩刺激,促使全身血液循環改善,調節各臟腑器官的功能,改善內臟產生的病理變化,提高機體自我防御及免疫力。祖國醫學認為人體是一個有機整體,“有諸內必形諸外”,內病外治是祖國醫學的治療原則。
中藥足浴療法是以中醫理論為基礎,以整體觀念和辨證論治為原則。在浸泡的過程中,借助藥力和水的熱力作用,通過皮膚毛孔吸收,經絡傳遞,可使肌體氣血運行通暢;血脈通暢后,藥物隨熱而行,乘熱吸收,經脈循環,直達病所。肌體是一個有機的整體,而足部就是人體完整的縮影,人體各組織器官,在足部都有相應的反射區,故全面按摩足部反射區和穴位,可有效激活腦干網絡系統,通過神經反應起動人體的調節機制,調整代謝。其次,足部在血液循環中的作用相當于“第二心臟”,足部按摩能改善血液循環和促進組織器官的新陳代謝、氣體交換以及增加組織細胞活動的作用。足部末稍循環豐富,刺激足部反射區和穴位,能使血管擴張,全身血流量增多,局部溫度增高,血液循環加速,血液黏稠度降低,改善組織缺血、缺氧狀態,使神經得到充分營養。同時足部按摩還能使肌肉放松,消除疲勞,提高痛閾,減輕肢體疼痛,提高肌體舒適度。
適應癥
應用不同的中藥煎汁足浴,具有廣泛適應癥:頭暈、頭痛、失眠、耳鳴、頸椎綜合征、神經衰弱;慢性咽炎、鼻炎、感冒、咳嗽、氣管炎、支氣管哮喘;下肢血栓性閉塞性脈管炎、趾甲炎、濕疹足癬、足趾變形、下肢靜脈曲張;風濕關節痛、足跟痛、腰痛及坐骨神經痛;心血管疾病如高血壓、低血壓、冠心病、中風后遺癥、肥胖癥;胃下垂、便泌等胃腸道疾病;糖尿病、腦萎縮、老年癡呆癥。還可用于美容、除斑。
隨著前列腺癌發病率的逐年上升,精準診斷與分層治療成為改善患者預后的關鍵。多...[詳細]
綜合治療的必要性帶狀皰疹神經痛的治療需要多模式、多學科的綜合治療策略。結合...[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