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醫師自由執業困難重重,是決策層擔心一旦放開對醫師執業地點的限制會帶來更**煩呢,還是既得利益者害怕利益受損而進行阻撓?事實究竟如何?已經離開公立醫院自由執業的醫者(比如于鶯、張強……),他們對自由執業又有著怎樣的認識?
說起醫生的自由執業,在學醫人的圈子里曾有過這么一種評論:“成精的到哪兒都能吃得開,不成精的到哪兒都得發愁”.毫無疑問,張強醫生絕對屬于“成精”的范疇。
2012年12月9日,這位已經在公立體制內獲得公認的“專家”突然宣布脫離公立醫院,加盟上海沃德國際醫療中心。雖然從履歷上看,張強醫生在體制內外都能完全“吃得開”,但是跨出體制給他帶來的卻是前所未有的幸福感:“現在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來規劃自己的人生,有了追求夢想的可行性。”“我最大的收獲是正確清晰地認識了生活、家庭和事業之間的平衡。”“我的孩子,在剛出生幾個月里,聽到汽車喇叭都會驚醒而大哭。現在不會了,因為他知道那只是喇叭,不是什么恐怖的事情。”
在張強離開之初,有人擔心我離開編制是否沒有了社會地位,是否沒有了病人資源?事實上,當張強醫生離開體制后,病人數量增長超過了他自己的預期,社會各界對于他也是前所未有的支持。
在體制內,不管你的本事如何,醫院大平臺會給你帶來源源不斷的病人。年輕醫生、醫藥代表都給你伺候著,而且你完全可以有“理由”去獲取灰色收入來“彌補體制帶來的收入不足”.而且這些收入還可以不上稅。查房、開會時的前呼后擁,風光無限。這些體制內種種令人“陶醉”的地方,令很多人不舍離開,但張強醫生說:“這并不適合于我的個性。我一直天真地認為:最大的成就感,應該來源于家庭。最高的社會地位,應該來源自患者的認可。”
離開體制執業,張強醫生體力和腦力上都比以前更忙碌,但他的心情卻更輕松了。過去要應付許多和醫療無關的很多瑣碎事情,并不是他真正內心想做和認同的,而是處于禮貌或無奈而為之。但現在他可以***思想,按著自己的想法規劃人生。
“自由的時間支配、有尊嚴的看病同時可以獲得合理的收入、更多的想象事業空間、更多的知識獲得、擁有更多的優秀朋友們、給孩子以奮斗的榜樣……”這些都是張強醫生自由執業后所得到的“收入”,在他看來,遠比薪水重要。而且在體制外學到的東西,如服務理念、目標定位、判斷力、決斷力、意志力的培養,都是體制內可能終身無法獲得的。
自由執業會很快到來嗎?張強對此回答“不會”.他表示,這個障礙不僅在于國家政策,更多的阻力會來自醫務人員本身。更多的醫務人員缺乏自由執業的經驗和條件,對編制和體制存在依賴。這種依賴,更多還在精神層面。目前的公立醫院適合于大多數醫生,盡管很多人在抱怨和批評體制。
“醫生自由執業在中國屬于稀缺的幸福。我比較幸運,先行先體驗。”張強如是說。
只有少數先行者的成功,才會給大多數的后來者帶來信心。近日,浙江省衛計委官網公布了《浙江省醫師多點執業實施辦法(征求意見稿)》,允許醫生自由執業,而且無需辦理手續。專家認為,此舉將促進入才流動,擴大醫生供給,為醫改掃除障礙。
中國的自由執業之路雖然很漫長,但讓現有體制內的一些既得利益者拋開局部利益乃至個人利益,放眼全局,大家都在朝著這個方向努力,終有一天它會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