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臨床醫學專業的畢業生,不是直接去醫院里摸爬滾打、積攢經驗,而是接著在醫學院里讀三年碩士、讀三年博士、做做動物實驗、再出國鍍層金,回到醫院馬上就可以申請副主任醫師職稱,這樣的醫生你敢找他看病么?”原南京醫科大學副校長、博士生導師黃峻委員對于臨床醫學的現狀表示擔憂。
65歲的黃峻委員,已做了43年醫生。作為臨床醫學教授,他一半以上時間擔任教學職務。
提起臨床醫學,黃峻委員頗多感慨:“醫生是一個提倡終身教育的行業。我們這一代醫學生,畢了業,做四五年住院醫生培訓,再做四五年專科醫生培訓,逐漸成為一個經驗豐富的副主任醫師、主任醫師,要先接觸臨床患者,積累經驗。但是,現在的臨床醫學,注重的是碩士和博士的學歷教育。”
在黃峻看來,這種教育更傾向理論,評價標準是論文數量及其影響因子。“臨床診斷的論文無法發表或很難發表,這就讓年輕的臨床醫生追求基礎理論文章的發表,忽視臨床實踐。很多學生,臨床學了十幾年,只能在動物身上做實驗,不會給病人看病。”
臨床醫學不重臨床,黃峻斬釘截鐵地說,“我敢肯定地說,最近10年,臨床醫學的畢業生綜合素質明顯下降。”
“在綜合型重點大學中,重點系科占據了絕大多數資源,醫學專業會被忽視;獨立建制的醫科大學大多不是重點大學,獲得的支持不能和重點大學相比較。”黃峻委員認為這是導致學科教學質量下降的一個原因。
黃峻委員在調研中發現,很多地方醫學院的臨床醫學專業,高考錄取時分數線甚至達不到一類本科錄取線。雖然學生分數不能代表一切,但也是一種素質的體現。他認為,指標評價體系導致臨床醫學不重臨床,而降低門檻招生又導致了生源水平的下降。
“一些醫生沒有臨床經驗,只能靠儀器看病。”黃峻委員認為,“國外醫學如此發達,醫院的專家還要手把手教學生摸各種腫瘤,就是為了積累經驗,提早發現病人的問題。另外,一點小病也用儀器,不是用炮彈打鳥么?病人的錢不是錢嗎?”
2015年5月19日,由澳大利亞藥理學會和英國藥理學會主辦的澳-英聯合藥理...[詳細]
2月28日,GW制藥宣布美國FDA授予該公司用于治療兒童Lennox-Ga...[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