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國醫院協會發布《縣醫院人才(流動)流失情況調研報告》(以下簡稱“《報告》”)明確指出,縣級醫院人員流失趨勢明顯,超過六成縣級公立醫院的專業技術人才數量難以滿足醫療服務需求。其實,在醫患矛盾突出、惡性傷醫事件頻發的當下,全國各級別醫院都面臨著醫生跳槽或轉行的困境。
八成醫生曾想轉行
《報告》指出,2008年--2012年,縣級公立醫院平均年門急診人次數從20.1萬增長至31.8萬,平均住院人次數從1.6萬增長至2.6萬。與之相反的是,醫生數量卻在迅速減少。日漸加劇的“用人荒”讓本就人才匱乏的縣級醫院雪上加霜。
調研人員深入江西、貴州、陜西等地實地調研后發現,在86所縣級公立醫院中,4年間共有9392名醫務人員流出,平均每所縣醫院每年流出20人--30人。流出人員以臨床醫生為主,其中70%以上流向上級醫院或經濟發達地區;青年、中級職稱占76.6%,副高級職稱占36.4%.
在其他級別醫院,醫生轉行現象也較為普遍。2013年,某網站進行的調查顯示,11910名一線臨床醫生中,81.9%的人表示曾有轉行的想法。今年1月,遼寧省醫師協會發布的調查報告同樣指出,過半醫生對工作缺乏成就感,41.4%的醫生有離職傾向。
究其原因,調查顯示,約64.3%的人認為“工作負擔過重,缺少休息時間”;約57.4%的人“對收入情況不滿意”;約51.5%的人覺得“工作壓力大”.“社會偏見,媒體歪曲報道”也讓近一半醫生無法忍受。
近年來頻發的惡性傷醫事件也對醫生的積極性造成了一定影響。2012年哈醫大殺醫事件后,時任同濟大學附屬東方醫院血管外科主任的張強就發現,醫院里年輕醫生的流失非常嚴重,很多醫生都去當了醫藥代表。北京大學第三醫院黨委辦公室主任仰東萍介紹,傷醫、殺醫事件使醫生及其家屬的安全感有所降低。
醫生流動的三種類型
對于“醫院用人荒”問題,廣東省衛計委副主任廖新波表示,現階段,我國醫生的流動可以分為三種類型:
基層醫院向上級醫院流動。這主要源于基層醫務人員薪資、培養等方面存在問題。比如,在倫敦,大醫院和基層醫院的醫生收入相差無幾;但在我國,后者可能不足前者的一半。基層醫生向上流動也是人之常情。然而,任由如此會導致大型公立醫院無限擴張,基層醫院日漸薄弱,分級醫療無法實現,就醫難問題得不到解決。廖新波認為,現階段應推廣多點執業,實現人才從上級醫院到基層醫院的流動。
公立醫院向民營醫院流動。這種流動是值得提倡的,因為醫生到哪兒始終都是為人民群眾看病,只不過患者和報酬不一樣。
醫務崗位向其他職業流動。醫生轉行是人才流失,也是極大的人才浪費。丁香園調查發現,37%的人轉行后會選擇非醫藥行業,27%的人轉當藥企醫藥代表。德國拜耳醫藥保健中國地區總經理克利斯·李對此表示,在大多數國家,醫生轉行做醫藥代表是極其罕見的。而在一些中國醫生看來,去外企做醫藥代表是條好出路,因為醫生培養成本不斷攀高,工作后薪金卻普遍偏低。
“養放”結合,留住醫生
醫院人才的流失,最終將導致國家醫療水平發展滯后,群眾健康難以保障。廖新波認為,留住醫生要從兩個途徑入手:一是“養”醫生,給醫生提供合適的待遇和工作環境;二是“放”醫生,給醫生提供自由流動的空間。
首先,加強基層醫院建設。大型公立醫院擴張,上萬張床的醫院陸續出現,相比之下,基層醫院發展明顯落后,有些甚至連最基礎的設備和技術都沒有普及。這樣的醫院很難留住醫生。
其次,提高基層醫生待遇。培養全科醫生的理念是好的,**也一再鼓勵醫務人員去基層。但事實上,“鼓勵”不如“吸引”,應按照市場規律在待遇方面提高吸引力。如廣東河源**正在落實每月給基層醫院醫生發放補貼的政策,以此留住人才。
第三,宣傳引導老百姓改變觀念。基層醫院發展最關鍵的是人才和技術,但只做到這兩點還不夠,更重要的是老百姓改變觀念,認識到基層醫院就能解決大部分的疾病。同時,大醫院門診應被限制,比如只解決疑難雜癥,感冒等小病不得報銷等,以此督促大家去基層醫院看小病。
第四,糾正醫院創收行為。醫院以創收為目的,必然會帶來過度醫療,醫生價值也無法得到真正體現。建議將醫院收費分為兩個部分,醫生診療費按5年一檔區分,醫院收費按不同級別區分。年資越高,收費越高;醫院級別越高,收費越高。
最后,打破醫生體制觀念。目前,醫生良性流動的一大阻礙就是體制,很多公立醫院醫生覺得體制內的工作是鐵飯碗,擔心離開體制后,就很難再進入,職稱評定、科研項目等申請也會受到影響。這種現狀急需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