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中日友好醫院工作的李大夫,每次電話響,一看是老家的陌生號碼,心理就有點緊張--"估計又是托我找關系看病的吧。"盡管這樣的事李大夫早已習慣,但她多少還是有些壓力。老家的人來看病,能幫肯定要幫,但這意味著要"加塞掛號"、"加塞做檢查",自己也要頻繁地去求人,有時還要去求在其他醫院工作的大學同學協調關系。她曾經提示一個并沒有急病的老鄰居按正常程序在網上預約,但發現不被理解,"會被認為在推托,無情無義。"
找熟人好看病,大多數人都有過這樣的經歷。人們普遍認為,沒有熟人,看病特別是在大醫院看病會很難,找到了熟人,更順暢、更安心。另一方面,幾乎所有的患者在看病時,會特別反感那些找了熟人、被醫護人員直接帶進診室的人,有時還會產生沖突。
看病為何要找熟人?不找熟人行不行?
優質醫療資源短缺,醫患誠信缺失,人們熱衷托熟人看病
掛號難、等候時間長,是人們看病時熱衷找熟人的主要原因。
6月18日,記者來到北京市一家口腔醫院。早上8點半,掛號窗口上的屏幕顯示,大部分科室的號已經掛滿。記者撥打114進行預約掛號,詢問熱門科室牙體牙髓科的號,工作人員告訴記者,該科室的號源3個月內已經約完了,兩周內的專家號也約滿了。記者問了其他3家三甲醫院的號,3個月內的號也已經約滿。坐在一旁的一位阿姨這時忍不住告訴記者,她前一天來掛號沒掛上,今天凌晨5點就來了,終于掛上了。
掛不上號怎么辦?多數人不會主動放棄,而是四處出擊找熟人,甚至醫生都會這樣建議。由于"全國人民上協和",協和醫院的專家號歷來"一號難求".微博紅人"協和急診女超人"于鶯,就曾在微博給大家掛號支招,第一招就是找醫院內部的熟人。
在口腔醫院4樓電梯口,一位中年婦女正在打電話,對著電話那頭說"那我還是老老實實排隊等著吧",原來她在找人希望能縮短排隊時間。到了門診大廳外,一位女子也在打電話找人,帶幼兒去看牙。
希望找更好的醫生進行診療、享受優質服務也是人們托熟人看病的原因。在北京市海淀區工作的小瑩,去年婆婆住院做心臟搭橋手術時托了熟人,找到院里據說技術最好的醫生做了手術,"這讓我們很放心".但是,今年小瑩媽媽雙眼做白內障手術時,第一次做左眼沒找人,做右眼手術時找了人,后來第一次手術的左眼出了些問題,小瑩覺得這很可能是因為當時沒找人。
許多大醫院工作人員不管什么崗位,幾乎都幫熟人找過醫生。就連跟醫療工作沾上邊的人,也都在一天到晚幫熟人找醫生。學者姚澄幾年前在上海交通大學國際與公共事務學院任職時曾進行過調查。他發現調查對象中一半都托過人看病。托人看病的主要原因有4方面:對自己占有了超過平均社會資本的一種社會認同;醫患信任缺失,導致病人需要通過受托人才能找到可以信任的醫生,避免過度檢查和過度醫療;方便自身就醫行為,減少就醫過程的時間成本,使就醫變得便捷省時;希望受到最優質的醫療服務。
中華醫學會黨委書記饒克勤認為,托熟人找關系看病的患者,總是希望能找到經驗豐富的專家"一錘定音",另一方面也希望通過熟人,讓醫生留給自己更多的時間、更仔細的檢查。"近年來,我國慢性疾病呈現井噴式發展。根據中國疾病控制預防中心監測,各種慢性疾病患病數已超3億。腦血管疾病、冠心病、惡性腫瘤、糖尿病等慢性疾病已經成為城鄉居民的常見、多發病,這些疾病需要在診治條件好的醫院、具有一定專業水準的醫生才能確診。與此同時,各地醫院的門診、住院量大幅度增加。如2012年全國醫療機構門診量比2007年增加50%,達到近70億人次;住院人數增長了1倍多,接近1.7億人次。而醫院醫師數、病床數并沒有明顯增加,專家數量增加有限,優質醫療資源仍較稀缺,這也是重要的原因。"
18%的人只要看病都想找人。托人看病擠占優質資源,使沒關系的患者看病更困難
托人的是不是病情更嚴重、時間更緊迫?
有媒體所做的調查發現,18%的人不論什么病,只要看病都想找人。這意味著,托人的患者的疾病不一定需要優質的專家資源,在一定程度上,他們占用了本應給更需要的人的優質資源。
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教授陶紅兵及其課題組,通過對我國東中西部4省市各級醫療機構3000多萬人次的就診數據分析和測算,發現80%的門診和住院患者看的病都是"小病",即使在最高層級的三甲醫院也是如此。他認為,這些小病都不需要去大醫院看,更不需要找人,二級醫院、社區醫療機構都能提供所對應的醫療技術和服務,而這些醫療機構看病的人較少,看病比較容易。
饒克勤認為,有病就托熟人、找專家,沒有關系就不去看病,這樣只會加劇醫患之間的不信任,不利于看病難問題的解決。
托熟人看病,效果一定都如愿嗎?剛做媽媽不久的小周和小楊原先都屬于18%里的人,產檢的時候兩人都選擇了一家有熟人或熟人打過招呼的醫院,但"托熟人看病"給小楊和小周帶來了一系列的副作用。醫院在西邊,而小周在東邊住,每次產檢小周都要穿越城市,為此小周的丈夫一直抱怨不止。而小楊則嫌這家醫院雖有熟人,但待產房條件太差,生產的時候丈夫不能陪,自己一個人扛下了痛徹骨髓的產痛。小楊覺得為了傍上關系,付出這樣的代價不值。
在許多人看來,托了熟人找到的醫生,一定會提供更好的服務。醫生究竟怎么想?記者采訪了北京一家知名三甲醫院的醫生,他幾乎天天被患者盯住,經常受托幫人看病。但他明確表示,不論是不是托關系來的患者,都會按正常程序來。一方面,"醫不自醫",即一般認為醫生不能去醫治自己的家人、朋友,因為感情因素會干擾診療思維。另一方面,"每天要看大量的病人,還有其他諸多事情要做,總是加入大量的熟人號,對醫生來說就更累了".他認為,在看病的問題上,不按規則辦事、喜歡走捷徑的觀念和習慣,也在影響看病難問題的解決。患者應該和醫療系統、制度相互配合和互動,才能從根本上解決看病難的問題。
記者調查發現,醫生承托為人看病對醫生本人來說存在負面作用:患者在托人看病過程中往往省略了若干正常診療流程,使醫生無法正常安排常規診療工作,打破了醫生的正常工作秩序;醫生在此過程中出于對受托人和患者的特殊考慮,自身的診療習慣和診療自主性往往受到不同程度的限制,使醫生在診療過程中的主導作用可能被削弱。
托人看病一方面產生于當前的看病難問題,但另一方面,有違社會公平原則的托人看病行為又使許多患者看病更加困難,形成了惡性循環。
從"熟人社會"轉向"陌生人社會",需構建人與人之間的新型信任關系,實現找不找熟人都是一樣的效果
近年來,為解決"看病難"問題,我國醫療系統大力推進改革。全國各地醫院都開展了預約掛號,在便民就醫方面有了很多改進。即使是全國人民集中看病的北京,各大醫院都留出大量號源可以預約掛號,除個別知名醫院外,基本能夠約上。哪怕像協和這樣知名大醫院,有些科室的號每天也能在窗口掛上,比如兒科等。還有一些設立醫事服務費的醫院如北京朝陽醫院、友誼醫院、同仁醫院、天壇醫院,由于專家號價格提高,去看專家號相形之下反而更容易一些。但是,仍有大量的患者對這些渠道視若無睹,甚至不去嘗試,而去一味托人看病。
事實上,漠視正常規則,喜歡走捷徑,并不是單純發生在醫療領域。有社會學家指出,這是中國長期處于"熟人社會"導致的情況,在其他諸如上學、找工作等領域,同樣存在大量托人現象。伴隨經濟發展和社會分工細化而來的"陌生人社會",并沒有完全改變人們凡事找關系的既有思維模式,辦事先找人,有人好辦事,仍是很多人的社會生存法則,因此造成了許多新矛盾。
南京大學社會學院教授翟學偉分析說,經過**30年的發展,我國社會已不能簡單用"熟人社會"來定義。"熟人社會"是在血緣、地緣關系上發展起來的網絡化社會,這種狀態下的人們幾輩子都住在一個地方,網絡穩定性強,信息透明度高,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可以稱之為"放心關系".如今,人與人之間已不再是典型的"放心關系",但是傳統社會與現代社會并沒有完全撕裂。現代社會雖然具有很強的流動性,人們也不會一輩子住在一個地方,但是人與人之間的信任仍然建立在同學、同事、朋友、戰友等關系基礎上,仍然處在網絡中,這種社會形態不同于組織型社會,后者更傾向于高度分工化的市場社會。而在社會學意義上,市場就意味著陌生人的交流與*。
他說,在熟人社會中,人們對陌生人社會中如何溝通仍然不太了解,難以彼此信任。因此,雖然社會上已經有了大量辦理日常事務的機構,有規范的制度來確保辦事效果和有沒有熟人都是一樣的效果,但是人們仍將其定義為與陌生人打交道的地方,屬于"不放心關系",人們還是不想走出原有的同學、同事、戰友等的熟人關系網。
而看病對于普通中國人來說,是一件日常生活中較重要的事情,將這樣的事情放入市場化的陌生環境中來解決,又屬于完全信息不對稱的交流,很容易出現對交流對象的不信任。如果認識醫生,那么信息真實性會有所增加,減少信息不對稱。
"要讓人們遵守規則,不找熟人看病,就要使人們確實感到找不找熟人看病效果都一樣。"翟學偉認為,雖然完善相關制度可以減少"熟人社會"帶來的不良現象,但是關系網絡的作用仍然在發揮,這就會讓制度的執行大打折扣。只有當制度的執行能做到是不是熟人來看病都是一樣的效果,人們逐漸意識到熟人關系沒有用時,才能真正使規則正常運行起來。這提示,當前醫療體系的改革還有大量需要解決的深層次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