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制成束縛,公立醫院的鐵飯碗不香了?
最近“醫院清理編外人員”在醫療圈引發關注,讓部分醫生倍感焦慮。但也有同行表示,從某種程度上來說,編制反而是種束縛!
其實,引發這樣的討論還得從3月份由國務院印發的《黨和國家機構改革方案》(以下簡稱《方案》)說起。
《方案》中提到:要優化機構編制資源的配置,精減中央和國家機關人員編制。中央和國家機關各部門人員編制統一按照5%的比例進行精減。地方黨政機關人員編制精減工作則由各省(自治區、直轄市)黨委結合實際研究確定。
該《方案》發布幾天后,哈爾濱市發布通知,要求市級機關事業單位開展編外用人清理規范工作。同時明確,醫院等用人主體要結合專業和實際需要,自主開展自聘人員清理規范工作,并逐步將已自聘人員轉化為社會化服務外包形式。
這是今年來,第一份將“醫院”納入編外人員清理規范并寫明實施細則的文件。
而很多醫院非編人員占了大半,這樣的通知發布,這些醫護人員會受到政策的影響嗎?
其實,這場看似與有編制醫護人員關系不大的減員行動,也在逐步向醫生的鐵飯碗滲透。
據《中國新聞周刊》報道,中國人民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地方政府發展戰略研究中心原主任魏娜在接受采訪時明確表示:清理編外人員是信號,先從清理編外人員開始,然后逐步精減編內人員。
而哈爾濱2018年和2021年提出的精簡事業編制,和此次的清理編外人員,也驗證的魏娜所言非虛。
曾經供不應求的編制,現在不香了?
但不管是縮減事業編,還是清理編外人員,很多同行表現都很淡定。
有一同行在一醫學論壇網上發帖稱,現在編制好像沒那么重要了,特別是在大醫院、上級醫院,都是多勞多得,有編和無編沒什么區別。師姐在某頭部三甲醫院工作,醫院給編制她都沒要,覺得是個枷鎖,以后要跳槽太麻煩!
也有同行表示,絲毫不擔心縮減或是裁員,因為技術崗位的門檻還是很高的,到哪都能找到工作。若非要說擔心,那行政崗位風險會更大,畢竟人員占比多又沒有技術要求,替代性極強。
但任何事情都有兩面性,對很多醫務人員來說,社會化服務外包即時是從合同制員工變為派遣員工,雖說自己有了一份工作,可還是存在隱形待遇問題,畢竟現在很多很多醫院還沒實現同工同酬,派遣制員工的一些福利待遇是和醫院員工不同的。
作為勞務派遣醫生,明明跟其它醫生做著同樣的工作,但不管是身份,還是待遇都會有一定的區別。
有同行一針見血的指出,雖然清理編外人員有可能暫時減輕醫院一時的經濟壓力,但編外人員在實際工作中,和編內的崗位是沒多大差異的,貿然縮減編外醫護,從長遠來看確定有利于醫院的發展嗎?
就當前的醫療環境而言,很多醫院相關科室都是招聘編外醫護人員較多,比如急診科、兒科、康復科等。這些科室業務量大,很累也很磨人,若是將這些科室的編外人員徹底清退,只留編內,平日工作能不能正常運行都得打個問號!
為此,并不是編外醫護人員就一定不利于醫院發展,而編內就是醫院發展的功臣。大家只是分工不同,但都在用自己的努力,來為醫院創造了價值。
在這里,小編也想對各位同行說句掏心窩子的話,不管是編內還是編外人員,想要不被裁員,提高自己的業務水平,提高自身實力是當務之急,正如前文中有同行提到的那樣,只要是有技能在身的,不愁找不到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