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毒癥患者年輕化趨勢嚴重
上海1.1萬名終末期腎病患者中,約半數年齡在50歲以下
3月8日是第七個“世界腎臟日”,尿毒癥年輕化正引起我國腎病專家的關注。根據本市的最新統計顯示,上海目前有1.1萬名尿毒癥患者正在接受透析治療,在這些終末期腎病患者中,約半數是50歲以下的中青年。全國情況類似,這與歐美累積老年人的發病情況形成反差。這是近日舉行的改善全球腎臟病預后組織(KDIGO)指南上海國際研討會上傳出的信息。專家稱,此類指南修訂會議首次在亞洲召開,體現出中國腎病的臨床治療水平、科研成果,以及中國病人的發病情況正受到國際醫學界的重視。
早期沒有癥狀,但有“前兆”
上海醫學會腎臟病分會主任委員、瑞金醫院腎臟科主任陳楠教授介紹,在歐美國家,慢性腎病和由此引發的終末期腎病,主要由高血壓、糖尿病引發。也因此,老年病人居多。而我國的統計顯示,慢性腎病和終末期腎病患者的首位病因是慢性腎小球腎炎,其中約半數是中青年,20多歲的患者也不鮮見。
專家稱,中國尿毒癥年輕化可能與人種因素有關,但具體原因尚不明確。
鑒于腎臟病變之初往往沒有癥狀,加上病情進展緩慢,容易被忽視,一旦出現并發癥,往往已到中晚期,由此,普及早期發現的方法變得關鍵。陳楠教授稱,有些“前兆”可以幫助早期發現,由此控制病情,可能做到不影響生活。
早期發現的方法包括觀察晨尿,是否有小便顏色變紅,或出現泡沫尿。久治不見好轉的關節痛、貧血、皮疹、高血壓等,可能是腎臟疾病中晚期的表現,應及時檢查腎功能。
不規范用藥是急性腎損傷首因
專家同時指出,藥物不規范使用是急性腎損傷的第一原因,主要包括抗生素不規范使用、多種藥物聯合應用、中藥或西藥的長期濫用等。對此,專家稱,任何藥物都是通過肝腎代謝,因此藥物能少吃則少吃,若非必要則不要長期用藥。
具體的用藥規范要求醫院里的多個科室形成共識,這需要相關治療指南予以規范。據悉,在這次為期兩天的國際會議中,全球50多名頂尖腎臟病專家就將和我國腎病專家一起,圍繞KDIGO的三個最新指南——腎小球腎炎指南、急性腎損傷指南、慢性腎臟疾病貧血指南作探討交流。預計新指南將在今年年中完成,并對外發布。
我國腎病專家在期待這份國際指南之外,也希冀我國能盡快形成自己的指南。“這需要我們更加強化循證醫學的理念,形成多中心、對照組的調查結果,以此鑒別藥物或治療方法的有效性。在此期間,避開廠家的利益因素,形成獨立的診斷治療規范。”陳楠教授稱。
腎臟疾病“前兆”
泡沫尿:健康人小便出現的泡沫在短時間內就會消失,但腎臟病患者因蛋白尿所引起的泡沫并不會消失。
骨痛:如果發生不明原因的骨折,或經常骨痛、腰痛、關節痛,經骨科等檢查沒有發現異常的,要查腎功能。因為腎臟除了我們熟知的代謝人體有毒物質外,腎臟分泌的促紅細胞生成素還與骨髓造血、維持骨骼的正常功能有關。
貧血:臨床上常見的貧血癥狀,也可能與腎臟疾病有關。因為腎病發展到晚期,腎臟的促紅細胞生成因子減少、紅細胞的破壞加速,就容易引發貧血。
皮疹:久治不見好轉的皮疹、皮膚瘙癢等,可能是腎臟疾病進入中晚期,毒素蔓延全身,刺激皮膚后的表現。
高血壓:不明原因的高血壓,尤其是年輕人,應及時檢查腎功能。
糖尿病患者易形成心血管疾病及非心血管疾病并發癥。在不同的研究中,急性腎損傷...[詳細]
Eculizumab可用于治療陣發性睡眠性血紅蛋白尿癥(PNH),通用名為...[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