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南兒科醫生:活最累 掙錢少跳槽最多
2015-08-08 10:16
閱讀:1698
來源:濟南時報
責任編輯:李思民
[導讀] 據《中國衛生年鑒》統計,在2012年全國分科執業醫師構成中,兒科執業醫師僅占醫師執業類別的4.3%,每千位兒童中只有0.4位兒科醫生,遠低于同期每千人口2.06名醫師的全國平均水平。參照美國每1000個兒童1.4558個兒科醫生的比例,以此推算,中國兒科醫師的短缺
近日,國家衛計委發布通知稱,從今年起,在醫師資格考試中給予兒科和院前急救從業人員加試的待遇,加試成績一并納入總分。也就是說,原來總分不夠格的部分 考生,可以借助這條路徑獲得加分,成為兒科醫生或院前急救醫生。新規一出,引起熱議。記者走訪多家駐濟醫院發現,各醫院普遍存在兒科醫生人手緊缺,工作強 度大,與其他科室相比收入偏低的狀況。不少兒科從業醫生認為,揚湯止沸,莫若釜底抽薪——要吸引人才,與其降低執業門檻,還不如提高待遇,改善執業環境。
兒科醫生超負荷:一天13臺手術,一天接診近200人次
4日15:30,剛做完6臺介入手術的省立醫院兒科主任韓波并沒有休息,而是緊接著來到兒科病房,挨個病房仔細查看患兒病情,這已經是她一天內第二次查房。一天6臺介入手術,對她來說并不是最多的,工作量最大的時候一天能達到13臺,有一次做手術做到凌晨1點,回到家已經凌晨2點,僅睡了4個小時就起床準備上班,因為當天還得坐診。由于韓波主刀的手術多為小兒心臟介入手術,每次手術她都要穿上十幾斤重的鉛衣,一臺手術下來,往往全身都濕透了。
而在韓波看來,相比做手術,坐診更累一些——除去感冒發燒的病人,僅心臟病患兒她一天的接診量就在八十到九十人,而這類患兒一般上午做完檢查后,下午她還得看一遍,實際上她一天的接診量將近200人次。有一次她一抬頭發現已經是下午3點,而那時她從早上開始一口水都沒顧上喝。“在我們科,醫生基本都是超負荷工作。”韓波介紹,從大環境看,兒科醫生缺口很大。
據《中國衛生年鑒》統計,在2012年全國分科執業醫師構成中,兒科執業醫師僅占醫師執業類別的4.3%,每千位兒童中只有0.4位兒科醫生,遠低于同期每千人口2.06名醫師的全國平均水平。參照美國每1000個兒童1.4558個兒科醫生的比例,以此推算,中國兒科醫師的短缺數至少達到20萬。
記者走訪省立醫院、濟南市兒童醫院、濟南市婦幼保健院等醫院兒科門診,家家人滿為患,即使是下午,兒科門診也是很忙碌。
兒科吸引力弱了:一個班50名兒科學生 三分之一轉行
“雖然濟南沒有統計,但從目前情況看濟南兒科醫生缺口很大,幾乎各大醫院每年都會招兒科醫生。”濟南市婦幼保健院婦幼部主任王念亮從事兒科臨床工作20多年,近年才將工作重點轉向行政。他告訴記者,之前坐專家門診的時候,每天接診量都上百,一般從7: 30看到18:30,工作強度很大,“兒科與其他科室不一樣,兒科俗稱‘啞科’,絕大多數患兒不能或只能部分表達自己的病情感受,所以對醫生的要求更高,同樣的病,花費在兒童上的精力和工作量要比成人高好幾倍。但讓人無奈的是,兒科醫生的付出和回報并不成正比,與其他科室相比收入相對低。”
王念亮1987年畢業于青島醫學院兒科系,他粗略算了算,當年他同班的50名兒科系學生現在大概有三分之一已經轉行不干兒科了。同樣是青島醫學院畢業的韓波,比王念亮高一級,她回憶,與現在兒科備受冷落的情境不同,在上世紀80年代,兒科是很受歡迎的專業。當年輕島醫學院有醫療系和兒科系,兒科系錄取分都排在醫學院前列,而且求學的環境也比其他專業好。讓她印象最深的是,在那個黑白電視都很稀缺的年代,兒科系已經配置了彩電。
中華醫學會兒科分會的數據顯示,平均每年每家醫院都有2名兒科醫師離開崗位,兒科醫生的離職率比其他科室高出許多。記者從今年濟南市衛計委直屬事業單位公開***計劃表中看到,今年濟南衛生系統共計劃招213人,兒科崗位計劃就有21人,占十分之一,其中濟南市兒童醫院和濟南婦幼保健院是***大戶,分別招12人和5人。
醫生患者都不解:“降分是貶低兒科”“給孩子看病要求更高才對”
為緩解院前急救和兒科崗位專業人員短缺壓力,近日,國家衛計委下發通知稱,從今年起,在醫師資格考試中給予兒科和院前急救從業人員加試的待遇,加試成績一并納入總分。也就是說,原來總分不夠格的部分考生,可以借助這條路徑獲得加分,成為兒科醫生或院前急救醫生。新規一出,立刻引來爭議。“這簡直是對我們兒科醫生的侮辱,以后誰還敢說自己是兒科醫生。”看到新規后,一位省級醫院的兒科醫生有些氣憤,他告訴記者,很多兒科醫生和他一樣對這項新規不解,認為這是在貶低兒科的價值。
除了從醫人員對此項新規爭議頗多外,很多孩子家長也表示不理解。“給孩子看病,如果醫生醫術不到家,反而會加重孩子的病情,會影響孩子一生。孩子跟大人不一樣,他們不會表達,說不準到底哪里不舒服,對兒科醫生的要求應該更高才對。”市民王先生說。
應該“對癥下藥”:堵人才缺口,提高待遇、改善執業環境是關鍵
“解決兒科醫生短缺問題,首先得找到造成這一現象的原因,對癥下藥。”王念亮認為,責任大、勞累、收入低、風險高這四個因素是造成兒科醫生難留住人的主要原因。一位不愿具名的兒科醫生告訴記者,與成年病人相比,小兒用藥少、檢查少、住院周期短,同樣的病,花費只有成年人幾分之一。而科室獎金與科室創收掛鉤,這就造成兒科醫生待遇偏低。
同樣是兒科醫生,在日前發布的2015年美國醫生薪酬報告中顯示,兒科醫生平均年收入為將近19萬美元,折合人民幣竟達117.3萬元。而國內某機構近1年內調查了453份兒科醫生收入樣本,得出一名普通兒科醫生平均月薪在60008000元不等,按此計算年收入不到10萬,如果和美國兒科醫生相比,國內兒科醫生要奮斗10年也趕不上其一年的收入。“現在基本都是獨生子女。兒科醫生收入偏低,但承擔的風險卻很高。”上述兒科醫生表示。
延伸閱讀
人才缺口也與醫學院兒科學萎縮有關
今年全國僅一所高校招兒科本科
業內有關人士分析,兒科醫生短缺可能還與醫學院兒科學萎縮有關。1998年教育部對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做過調整,刪除了兒科學的本科專業,隨后國內醫學院校也陸續撤銷了兒科學專業。記者翻閱2015年山東高考填報志愿指南,今年在本科一批招生的醫學院中,只有首都醫科大學和重慶醫科大學有招收兒科方向的專業,其中多為本碩連讀,僅重慶醫科大學設臨床醫學(兒科學方向)本科專業。
版權聲明:
本站所注明來源為"愛愛醫"的文章,版權歸作者與本站共同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
本站所有轉載文章系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確注明來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轉載的媒體或個人可與我們
聯系zlzs@120.net,我們將立即進行刪除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