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生論文能力大過臨床能力已經成為被大家詬病的焦點。因此目前的當務之急就是提高醫生的臨床能力。除了對醫生職稱評價系統做出改革以外,醫生的規陪系統改善也非常重要。
在我國,醫生對論文的重視來源于職稱評定,因為職稱與收入、職位晉升等待遇直接掛鉤。因此,醫生的職業生涯要想走得寬廣,論文就是“起跑線”.“論文壓倒手術刀”成為長期困擾臨床一線醫務人員的一個現實問題。
不可否認,目前我們對醫生的評價指標上存在著重論文、輕臨床的問題,造成研究生看病治病的能力反而不如在臨床扎實接受過3年規培的本科畢業生。社會對于醫生的本質要求是看好病,這也是國家建立規培制度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隨著規培制度的建立推進,越來越多會看病的醫生將被培養出來。
所以說,一名醫學生需要一個良好的、完善的培養體系,才能成長為一名合格的臨床醫師,為患者解除病痛。
院校教育是醫學生接觸醫學、了解醫學,并初步掌握醫學基本理論、臨床基本技能的重要學習階段。提高本科教學水平非常重要。某些醫學院不考慮有限的教學資源,一味擴大招生的作法應該予以取締。因為這樣會直接導致教學水平下滑,影響了醫學生的培養質量。
國內外的大量實踐表明,把一名醫學生培養成為具有較完備的知識和診療技能的醫生大約需要10年,其間要歷經院校醫學教育、畢業后醫學教育和繼續醫學教育三個相互聯系的培養階段。
而我國的醫生培訓主要分為兩部分,除了本科教育外,還會在畢業后進行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簡稱“規培”)和專科醫師規范化培訓兩部分。前者是培養合格醫生的必經之路,而后者是培養高水平醫生的重要途徑。
2013年12月,衛計委等7部門聯合***《關于建立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制度的指導意見》,對臨床醫師培養作出重大改革,把規培納入制度化的路徑,統一入口和出口,統一培訓周期和內容,使醫學畢業生在走上臨床崗位前得到同質化的臨床訓練,成為一名合格的醫生。
相關專家表示,根據制度設計,在2020年所有新進醫療崗位的本科及以上學歷的臨床醫師都要接受規培。這將成為一個“剛性”要求。
不過,對于這項剛剛起步的制度,還有很多的地方需要完善和規范,需要第三方機構對各個培訓系統進行規范和評估。只有培訓基地規范了,才能培養出優秀的臨床醫生。
(環球醫學編輯:余睿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