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科技和醫學的進步,人們的預期壽命明顯增加,從1980年到2003年,男性的平均壽命增加了4.8歲,女性的平均壽命增加了2.7歲。據預測,平均壽命的增加伴隨著身體抱恙的時間變短,然而,這種預測并不真實,相反,更多的病人面臨著身體一天天差下去的狀況,而不是突然死亡。
此外,醫療技術的進步讓病人即使患了絕癥,也得以繼續延續生命,這引起了人們對于臨終護理的倫理和法律問題越來越多的關注。想象一下,如果你是醫生,診斷出病患得了絕癥,你會選擇告知本人,或是告訴其家人,然后共同隱瞞嗎?
在美國,不管是法律還是醫學倫理,都強調個人主義和自主性,做出有關自己就醫決定的患者,有權利充分了解自己的身體狀況。即使如此,這種對“換消息”的披露仍是相對較新的現象。1960年時,仍有90%的醫生表示不會將癌癥診斷告知患者。美國是個多民族的大熔爐,不同民族、文化背景的患者怎樣看待醫生公開“壞消息”?美國蘇必利爾湖州立大學的H. Russell Searight和Christine Larkin將研究論文發表在科研出版社英文期刊《Health》(健康)2014年9月刊上(點擊查看原文),兩位學者在研究中的目的是對相關研究進行系統回顧,檢查披露“壞消息”的文化偏好,確定,美國不同文化、不同民族之間偏好的差異模式。
這項研究采用了圖1的搜索詞,進行了1200次單獨搜索,初步篩選,找到了30條符合條件的搜索結果,然后仔細檢查,又排除了15條(疑似14條?)結果。共有16條搜索結果滿足納入標準,又進一步劃分為7個定量研究和9個定性研究,圖3-5.這個研究進一步按種族和目標人口劃分。代表性種族包括:非裔美國人、西班牙裔美國人、韓裔美國人、日裔美國人、波斯尼亞裔美國人,以及生活在加勒比海地區、祖先為印度人的美國人,還有俄裔美國人。
在研究中,對以上族群披露“壞消息”的偏好進行鑒定,包含了老年人、病人、醫療服務者和普通人群這些樣本。西班牙裔、亞裔和有東歐背景的美國人,與其他兩個族群在披露偏好上有少許不同。研究表明,在一起接受調查時,文化、族群上占劣勢的美國人多數更傾向于直接披露的信息,如診斷、治療方案和預后診斷。而與其他族群分開進行審查時,西班牙裔、亞裔和東歐背景的美國人更愿意不公開、不用語言的暗示,或是變相的披露。
相比較而言,這些族群的這種改變,比一般美國人口更大;與美國白人、有西歐背景的人相比,更多的美國少數族群傾向于不披露“壞消息”.
住在美國的西班牙裔、亞裔和有東歐背景的美國人,對披露的偏好似乎也與不住在美國的同伴有差異。例如,日裔美國人就比不住在美國的日本人更接受披露“壞消息”.總之,按照愿意披露的程度從大到小排列為:美國多數族群>美國少數族群>少數族群在自己國內的同伴。
對于醫療服務者,這項研究的意義在于,提醒他們在進行臨終護理時,要關注病患對“壞消息”披露的可接受度,建立良好的醫生-病患關系,獲取患者的信任。小編記得2013年有一部醫學美劇,叫《周一清晨》,在國內反響不錯,可以很好地了解美國的醫療現狀,沒看過的可以找來看看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