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6日,朝陽醫院搶救室,何新華(手扶病床者)和同事正在治療病人。
何新華
崗位:朝陽醫院急診科副主任醫師。
工作地點:急診搶救室
【醫生心語】
“對我們來說,早就沒有國慶、春節的概念,一年365天,對我們來說每一天都是一樣的。”
“現階段醫患關系比較緊張,醫護人員應妥善處理好醫患關系,規避風險。”
“治病救人,容不得有半點其他因素干擾,我們從事這個職業,就必須有淡定的心態。”
“報酬不是最重要的,從事(醫生)這個職業,最渴望的是得到尊重。”
5日下午5時30分,朝陽醫院急診科醫生何新華到崗,換上白大褂。
急診科夜班晚上6點開始,一直到第二天早8點,何新華習慣了在這14小時外,再提前些來到醫院,跟當班的醫生一起看看搶救室里幾十個重癥病人,和前一天自己下班時,病情是否有變化。
搶救室里有24位病人,大多數病人是因呼吸阻塞、憋氣而求醫的老人,他們床旁的監護器不時響起報警信號,醫護人員須隨之趕到。
“今天病人少,早知道應該多留幾個給你”,跟何新華交班時,醫生唐子人打趣道。
查房
一次倆小時不算長的
“老爺子!您好!晚上吃了嗎?”“老太太,今天精神還好嗎?”“沒事,您放松,我在這兒給您看著呢!”何新華查房時,開場白通常是用他的南方普通話,轉著京腔跟病人聊上兩句,甚至還要拍拍病人的肩膀,“老爺子得繼續努力啊!”
“這么做,不僅是為了拉近醫患關系”,何新華說,重癥、長期臥床的病人,身體中往往潛藏著危險。通過對患者提問、觀察患者的反應、以及一些簡單的檢查,可以辨別患者病情變化情況,是否好轉、平穩或者惡化。
晚7時55分,何新華查房結束,24個病人,一個接一個走一遍,沒喝水,也不敢停歇,用了將近兩個小時。“你覺得長,可是平均到每個病人身上,就幾分鐘時間。”看著快站不住的記者,何新華摘掉醫用口罩笑著說。
“這不算長,病人多時,一邊查房還要一邊搶救新病人,有時結束就9點多了,大家才能輪流吃晚飯”,住院醫師湯克松在一旁悄悄安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