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2020年,我國將基本實現城鄉每萬名居民有2至3名合格的全科醫生,全科醫生服務水平全面提高,基本適應人民群眾基本醫療衛生服務需求。這是7日發布的《***關于建立全科醫生制度的指導意見》中提出的總體目標。
全科醫生是綜合程度較高的醫學人才,主要在基層承擔預防保健、常見病多發病診療和轉診、病人康復和慢性病管理、健康管理等一體化服務,被稱為居民健康的“守門人”。
目前,我國合格的全科醫生數量嚴重不足。《***關于建立全科醫生制度的指導意見》提出,到2020年,在我國初步建立起充滿生機和活力的全科醫生制度,基本形成統一規范的全科醫生培養模式和“首診在基層”的服務模式,全科醫生與城鄉居民基本建立比較穩定的服務關系。
指導意見提出,堅持保基本、強基層、建機制的基本路徑,遵循醫療衛生事業發展和全科醫生培養規律,強化**在基本醫療衛生服務中的主導作用,注重發揮市場機制作用,立足基本國情,借鑒國際經驗,堅持制度創新,試點先行,逐步建立和完善中國特色全科醫生培養、使用和激勵制度,全面提高基層醫療衛生服務水平。
指導意見提出,堅持突出實踐、注重質量,以提高臨床實踐能力為重點,規范培養模式,統一培養標準,嚴格準入條件和資格考試,切實提高全科醫生培養質量。堅持創新機制、服務健康,改革全科醫生執業方式,建立健全激勵機制,引導全科醫生到基層執業,逐步形成以全科醫生為主體的基層醫療衛生隊伍,為群眾提供安全、有效、方便、價廉的基本醫療衛生服務。堅持整體設計、分步實施,既著眼長遠,加強總體設計,逐步建立統一規范的全科醫生制度;又立足當前,多渠道培養全科醫生,滿足現階段基層對全科醫生的需要。
多年來,我國基層醫療衛生人才隊伍建設相對滯后。建立全科醫生制度,為基層培養大批“下得去、留得住、用得好”的合格全科醫生,有利于形成基層醫療衛生機構與城市醫院合理分工的診療模式,有利于為群眾提供連續協調、方便可及的基本醫療衛生服務,緩解群眾“看病難、看病貴”的狀況。
最新!醫生的平均年薪由改革前2011年的5.65萬增加到2023年的19....[詳細]
連續工作滿15年或累計工作滿25年且仍在崗的鄉鎮衛生院專業技術人員,在滿足...[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