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中國醫師協會法律事務部主任鄧利強表示,受國家衛生計生委委托,該協會已正式啟動執業醫師定期考核工作,在公示考核結果的同時,醫生“不過關”的原因也有望對社會公示。這意味著,在兩年一次的考核中,因醫德醫風問題未通過考核的醫生將被列入黑名單。 鄧利強坦言,現行《執業醫師法》沒有禁止有問題的醫生終身從醫的規定,以富平販嬰案為契機建立相關的規定很有必要。
目前,我國執業醫師人數超過200萬,一旦黑名單制度建立,200余萬執業醫師的信息將全部留底備案,即便其異地流動,仍可以隨時檢閱到歷史信息。制度設計初衷良善,但眼下的擔心在于兩個層面:
一者,諸多考核基本流于形式,靠醫德失范來終身禁醫,果真靠譜?事實上,按照1999年5月1日施行的《執業醫師法》,執業醫師考核工作每兩年進行一次,受縣級以上人民**衛生行政部門委托的機構或組織,可依據《執業醫師法》和《醫療機構從業人員行為規范》對執業醫師從工作能力、工作成績和醫德醫風等三方面進行考核。這些年過去了,考核在哪里、結果在哪里、獎懲在哪里?
二者,醫務人員的失德失范,固然有個人主觀原因,但也與體制機制關聯很深。在以藥補醫的機制下,一方面大肆宣揚醫務工作者所得甚少,另一方面又難以調整其收入格局,時日長久,潛規則就固化成了合情合理的明規則。誠如廣東省醫療行業協會會長田武漢教授所言,根本問題不解決,要消滅醫生收回扣的問題,光靠教育是不夠的,僅靠抓人也是抓不完的。
醫藥代表與某些無德醫生之間的茍且之事,不需要靠移動硬盤泄漏的秘密來證明。在一種不言而喻的醫藥環境下,真要玩“終身禁醫”,要么是法不責眾不了了之,要么是殺雞儆猴、蜻蜓點水。制度不轉身,規則不檢點,“終身禁醫”不過也就是翻版的罰酒三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