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報道說,一個號稱“廣州最靠譜和最坑爹婦科醫生”的帖子在微信朋友圈廣泛流傳。帖子將市內多家醫院的15名婦科醫生分成“紅”、“黑”兩榜,當中細列了醫生姓名、掛號費、掛號方式和網友的綜合點評,網友“點贊”的醫生被歸入“紅榜”,網友吐槽的則被歸入“黑榜”.該帖自稱“已被30萬媽媽收藏分享”.僅僅是憑病人的主觀感受就給醫生掛紅黑榜,如果這個榜單真有人信,恐怕最后吃虧的還是病人自己吧。
無論是醫生還是教師,我們都很常見這樣的一種情況:有料的往往態度麻麻,甚至整天黑著臉,出言不遜,不過用不著討好病人和學生也照樣門庭若市;而那些技術一般般的,往往可能因為對學生或病人態度誠懇而飽受好評廣受歡迎。當然也有“德藝雙馨”的,醫術好心腸好笑容好,也有德藝雙差的,醫術差脾氣更差的。
就病人的感受而言,態度好的受歡迎得到信任收獲好評也是正常的事情。這事的危險性在于,病人本身并沒有評價醫生醫術的能力,光就態度做出評價有失公允。這種擺到網上去的榜單是完全公開的,雖然好像不觸及法律,但是假如病人根據這類榜單對醫生進行篩選,無辜受害的可能性還是比較大的。我不知道這類榜單的制作者或者此話題的制造者本身有沒有評價醫生優劣的能力,更不知道他們制作此類榜單或者發起投票,是出于無知還是明知不公但為了吸引眼球還要一意孤行?
日常生活中我們不難見到對醫生妄加評論的各式病人。這事比較搞笑。很多人有什么頭暈總愛上網搜索。如果互聯網能夠治病,醫生還有什么用?醫科大學還有什么必要?如果醫生說的和他們上網搜索的結果一致他們就會覺得醫生有料,如果說得不一致,他們就潛意識認為醫生沒料或者在騙人。在患者對醫生的信任度不斷下降的今天,這種荒唐的事情竟然變得天經地義起來了。如果醫生說的與病人網上搜索的結果不一致,而醫生又開出比較多的檢查項目,再加上醫生說話的語氣不是太友善,這個醫生就“死定了”——也許醫生的判斷是準確的,開出的檢查項目是必要的,但僅僅因為說話態度不符合病人的預期,結果病人也失去了得到及時治療的機會。所謂的紅榜黑榜,無非就是這樣一種可笑情形的放大和擴大。
我覺得對于醫生,患者只有兩種選擇:信還是不信。如果你自己是神就不要信任何的神,如果你不是,那就選一個神來信——為了你的健康。
健康太重要了,而醫學又太復雜了,俗話說,能醫者不自醫,更何況你連醫都不是。不要以為我在無原則地袒護醫生,我只是為患者好。
換個位置想想,如果你是醫生,病人對你的每一個判斷每一個處方都是疑神疑鬼,你有本事去集中精神把病人的病治好嗎——而且還要陪著笑臉?
現在是個動輒就說大數據的時代,也是一個迷信網上投票的時代。可惜,假如投票者并不具備判斷的資格,投票可以體現出來的只是無知的暴力,這與投票要追求的效果恰恰南轅北轍。當前醫患之間信任度不理想,沖突時有發生,不論是新媒體還是老媒體,**還是醫院,醫生還是患者,都要多栽花少挑刺。任何加劇雙方不信任和沖突的話和事都不要做,挑撥離間就更不應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