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一談到醫患關系緊張,往往首先焦點集中在醫院和醫生。這是可以理解的,也是有一定理由的。因為,醫院是實現出資人意志的平臺,有什么的制度就有說什么的服務?南方都市報最近就這個醫患關系緊張進行了一系列的討論,我認為是非常有必要。討論之后,我們一定要有解決“病根”的良方?良方何在?有人認為是我的責任,當然,我責任在肩,同時我有心無力,我可以改變制度嗎?我們可以從孫維國先生的一篇文章讀起,他,何許人也,我不知,但求有理,有益,聽聽何妨?
先有看病難,后有看病貴,兩下夾擊,撇開醫院管理、醫生診療態度不談,從踏進醫院的那一刻,患者對醫院和醫生的信任度就大打折扣。這種信任度的降低,如同人與人之間交往的第一印象一樣,無論是觀感,還是切身之感,皆體會良深。換言之,由于看病難、看病貴,醫院和醫生留給患者的第一印象就不是正面的,沒有哪個患者對看病難、看病貴感到滿意,此時,如果再發生醫療事故,哪怕是輕微的失誤,患者內心本就淤積的不滿情緒便會被激發,調解、處理再出現問題,醫患沖突便無可避免。
可見,修復醫患關系的前提是解決看病難、看病貴,不徹底解決這一問題,醫患關系就難以從根本上得到修復。而且,這一問題能否得到解決,也是衡量醫改成功與否的根本前提。因為,無論醫改怎樣改,都不能越改越看病難、看病貴,如果偏離、甚至背離這一前提,任何改革都是浪費資源,也不可能成功。
看病貴的關鍵原因是醫藥不分。醫藥不分說白了就是醫院的受益和醫生的收入與藥廠的藥品價格掛鉤,藥品價格越高,醫院受益越高,醫生所拿回扣也就越多,所以,醫生在給病人看病的時候,就不愿意開便宜的藥,因為他們要為醫院為自己創收,即便有價格便宜的藥,病人也開不到。醫藥不分的利益分配中,藥廠、醫院、醫生三者得益,所得利益最終都分攤到藥品成本中,從而推高藥價,并產生過度醫療,最終買單的是百姓,唯有百姓利益受損。看病貴自然難以避免。
由上所述,解決看病難、看病貴,必須解決醫療資源分配嚴重不均和醫藥不分。解決這兩個問題,前者,國家要加大農村、社區、經濟落后地區等醫療資源薄弱地方的投入,使醫療資源分配均衡化,同時,應鼓勵民間資本參與醫療資源的投入,在政策和制度上保障民營醫院與公立醫院享受同等待遇,由此激活民間資本的熱情,以此彌補**投入的不足。
解決醫藥不分,必須將醫院、醫生與藥廠利益切割,做到此點,**作為不可少,醫院的公益性質,醫生的收入,藥廠生產便宜藥的利潤,這些都需要**的手去調節。而不能放任其市場化,事實證明,市場化難以解決醫藥不分,相反,會使情況更糟。
總之,修復醫患關系也好,醫療改革也好,無論采取何種措施,無論怎樣改,都不能脫離切實解決“看病難、看病貴”這一根本前提,否則,不但改善我國醫衛服務的政策目標難以實現,而且,醫患關系也會越來越緊張,醫改越改也越令老百姓不滿意。現在的情況就是這樣。
原文地址:http://blog.sina.com.cn/s/blog_4940b3f60102duh4.html
最新!醫生的平均年薪由改革前2011年的5.65萬增加到2023年的19....[詳細]
連續工作滿15年或累計工作滿25年且仍在崗的鄉鎮衛生院專業技術人員,在滿足...[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