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段時間,醫患糾紛再一次成為人們議論的焦點。今年以來發生的5起嚴重的醫患糾紛血腥沖突,使醫患暴力沖突呈井噴式爆發,人們感嘆醫生也成了高危職業和人群了。兩天前,廣東出現“錄音門”事件,表明醫患互不信任達到了令人驚心的程度。廣東省衛生廳副廳長廖新波在自己的博客上寫道:“患者一開始就想到醫生要斂財,醫生一開始就想到患者要鬧事,這樣的‘病’如何治呢?”醫療主管部門官員的困惑或許是公眾的疑問,“防暴指南”強調事前防范的重要性,以將惡性事故消弭于萌芽之中的思路,對緩解醫患沖突提供了新的視角。
應當看到,大多數情況下,由于缺乏醫療衛生知識,患者是被動的,也是相對弱勢的一個群體,基本是被醫療主體牽著鼻子走,承受著服務僵化、費用企高、信息不對稱、權益常常遭受侵占等諸多不利于患者的部分,而這一切是容易引發患者非理性的怨恨和發泄的根源。這就要求醫院在為患者提供醫療服務時,把患者的思想情緒變化作為第一信息,及時觀察、了解和把握患者及家屬之需,以規范化服務語言與患者及家屬進行溝通,讓患者及時準確地了解自己的病情,積極配合醫護人員參與治療。只有把醫患關系建立在平等地位之上,尊重患者的知情權,患者才能尊重醫生,和諧的醫患關系才能形成。
現在,醫患糾紛之所以成為一個難以解開的“死結”,是因為醫院在為患者提供服務,特別在對患者進行手術時,往往只是一套生硬的簡單簽字程序,沒有相應的手術說明、溝通與交流程序,造成了患者及家屬心存恐懼與疑惑。醫院如果能夠在手術前對患者及家屬進行針對性較強的醫療知識的教育和輔導,讓患者及家屬對疾病有一個粗淺的了解,并如實告訴患者及家屬:醫學發展到今天,很多疾病還沒有完美的治療方案,手術中可能出現這樣或者那樣的問題,使患者及家屬對疾病的預后及手術并發癥有個全面了解和把握并做好思想上的準備,相信患者就會對醫生多一些體諒。
無法回避的是,在醫患糾紛之中,醫務人員有沒有以一顆善待患者之心來做好本職工作是至關重要的。重慶有一位叫田曉菲的兒科大夫在其個人網站這樣寫道:作為一名醫生,是不可能不面對醫患矛盾的。只有技術好、服務好的醫護人員才能最大限度地減少醫患矛盾,也才能最好地保護自己不受傷害。要做到這一點不難,只要是發自內心地愛這一行、愛你的患者就行。田醫生的真言道出了一位醫務人員的本份,也道出了一位醫務人員對醫患矛盾的態度和處理方法,如果我們的醫務人員都能以極其負責任和滿腔熱情的態度和方法來對待患者,何至于造成患者對醫務人員動粗呢?
由此可見,在醫患這一對矛盾體中, 醫方應主動用關愛、信任和溝通來發揮主觀能動性,把服務的功課做到位、做到家,減少醫患矛盾和糾紛就會“曲徑通幽”;同樣,對于廣大患者及家屬來說,理解、體諒、支持醫護人員的工作,也是構建和諧醫患關系不可或缺的一環。